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两个市场是最受舆论诟病的:一是股市,一是楼市。
股市被公众批评是应该的,至今为止,给股民的收益远远少于拿走股民的钱财,一次次暴跌中有多少股民遭受没顶之灾。有句话说:“中国股民笑的时候少,哭的时候多。”楼市则完全不同。至今为止,涉足楼市的居民几乎全部发财了,区别只在于发财的多少。而且许多没有主动参与房产投资,因为有房子,财富也实现了被动增长。
如此市场还要被骂,实在有点说不过去。说句扎心的话,批评楼市的,基本上属于没有挤上这班车的路人。至于专家为什么也要批评楼市,在符合学术伦理的前提下,往往是因为采用了长时距看楼市的策略,所以更容易发现其中不合理之处。问题是,经济学有一种说法,“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们都已死了”。
中国房地产发展之谜是中国之谜的翻版,中国经济存在那么多问题,但依然高速发展,中国房地产存在那么多问题,至今没有崩溃。揭开房地产发展之谜,也就是揭开中国发展之谜的预演。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的根本奥秘在于国民共振的机制,
20年来,“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传统智慧在哪里都没有在房地产市场上表现得那么恰如其分、酣畅淋漓!“天赐良机”效应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是一个不断释放制度空间的过程,还权于民就是让利于民,而还权让利的结果是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各种各样的机会。
对于老的机会,国民不但熟知,而且有所准备,所以竞争激烈,血流成河,故称为“红海”。相比之下,新出现的机会往往不为人知,唯有先知先觉,才能抢占先机,过去称为“处女地”,现在改成“蓝海”,取其没有竞争,可以自由往来、任性驰骋之意。从高考恢复、个体经营开放、企业承包、投资股票等,一路走来,中国人能否“先富起来”首先取决于发现和把握机会的能力。
虽然家庭背景让部分人捷足先登,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只要抓住机会,完全可以获得人生成功包括财务自由。而在所有机会中,拜中国经济发展自身逻辑展开所赐,有一个机会显得尤为珍贵,那就是资金获得。中国是从资本严重缺乏状态中发展起来的,曾几何时,只要能通过渠道获得资金,就可以在市场上占得先手,赢取暴利。
细查改革开放以来“财富榜”上榜者的“第一桶金”不少是因为最早获得外部资金支持而取得的。工业化是大资金的天下,资本是第一生产要素。在大家没有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情况下,谁有能耐筹得资金,等于先人一步完成原始积累,可以做别人做不了的生意。除了价格双轨制时期、有能耐拿到批文出门便可兑换成真金白银之外,就数能搞到银行贷款为神通广大。
在相当长时间内,对普通国民来说,获得银行贷款是做梦也想不到的,存款而不是贷款才是市民同银行的正常关系。贷款买房恰恰成为银行与市民关系的转折点。从开始时银行的极度谨慎甚至多疑,逐渐习以为常,拉动经济增速时执行优惠利率,开始讨好居民,到“去库存”阶段,主动提供优惠利率不算,还联手中介机构,用“消费贷款”等不合规手段,帮助购房者解决首付资金,从而埋下金融风险的种子。
现在,不是存款,而是贷款包括购买消费品的分期付款,才是银行从市民那里获得收益的首要方式。银行如此热心,购房者开始还不领情,因为中国人不喜欢负债,相当一段时间里,普通购房者的典型反应是全款购买,或尽量少贷款,即使有贷款也尽早还贷,“无债一身轻”,毕竟利息也是负担,刚跨出“温饱”阶段的中国市民特别计较食物之外的任何开销。
殊不知,中国房价上涨周期也就是央行货币超发周期,实际通货膨胀率大大高于贷款利率,更不用说存款利率了。认识这一点花费了购房者许多时间。终于,市民开始明白,抢跑的是机敏过人的温州人,炒房由他们开始,逐渐席卷全国,而房产泡沫最早破裂的地方也是温州,“出来混的,总是要还的”。
在这一轮机会涌现中,谁贷款最多,谁就是最能抓住机会的,但能量守恒,先知先觉者发财之后,盲目跟进的后知后觉者将成为最后的买单者。等浪潮退去,看谁在裸泳。“第四个馒头”效应消费者是需要教育的,消费习惯是需要培养的。中国市民在离开土地、进入城市那么多年,尤其是经过计划经济长期熏陶后,对于购置不能流动的房产,心生警惕,如果不是害怕的话。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先是南方房产泡沫破灭留下一地鸡毛,紧跟着东南亚经济危机爆发,香港房地产暴跌70%,这些负面例子加重了内地购房者的心理负担。但不管怎么样,在居住拥挤的压力和经济收入的激励下,从年开始,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接受商品房。
搬迁的风光令人艳缓,加人购房队伍的人迅速增加,推动国内房地产第一轮大规模而且大将度上涨。海南房地产泡沫的记忆尚未远去,国家对金融过热保持着警惕,专家也对房地产热加以反思,年之后,房地产出现降温。没想到年美国爆发由房地产泡沫破灭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却在太平洋这一边催生了新一轮房地产暴涨。
年末,中国“四万亿”投资项目出台,加上此前央行连续降准降息,商业银行加大放贷力度,中国房地产价格一路上扬,到年稍息。紧跟着年股灾发生,一直延续到年上半年。股市熄火楼市上,“去库存”的连台本戏上演,全民投资房地产达到新的水平和高度。
在房地产一波波轮番上涨的过程中,国家不是没有调控楼市的政策宣示和象征性动作,但几乎每一次都以“空调”结束。“政府无意打压房地产”成为公开秘密,本来在贷款压力下,如惊弓之鸟的购房者,胆子越来越大,反倒是过于警觉、害怕“狼来了”而不敢出手的人,最后成为笑柄。
于是,到了“房住不炒”被一遍遍宣示,各种空前严厉的限价、限购、限售的措施相继出台的当下,表面宁静之下,购房需求仍然暗潮涌动,等待着稍有放开,就卷土重来。如此局面的形成中明显存在一种心理机制,即所谓“第四个馒头”效应。一个饿极了的人,吃第一一个馒头,不饱,吃第二个馒头,不饱,吃了第三个馒头,还是不饱,由此得出一个结论,馒头是吃不泡的。殊不知,很可能第四个馒头吃下去,就会撑得难受。
国家新一轮宏观调控最多只是让房价暂时蛰伏,随之涨得更加細的事实,导致社会舆论中充斥着中国房价不会跌,尤其像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绝对不会跌,因为土地有限,而愿意去北京上海的国人几乎无限。
结语
经过生活经验的反复论证,楼市成为中国最安全的投资市场,“房价不会下降”成为21世纪中国消费者的世俗信仰。购房者有恃无恐,“一线城市”的示范效应从二线依次蔓延至三、四、五线乃至N线城市,中国房地产涨势如潮,蔚为壮观!谁都不相信馒头是会吃饱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