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所谓的“老人言”,其实就是古人或者前辈通过自己的经历,给后人留下的忠告。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但是真正能成功的人却是少之又少。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对老祖宗留下的为人处世之道研究的不够深刻。
老人们经历的事多,走过的路多,接受过的历练多了,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就深刻多了。这些口耳相传的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去领会。
《易经》这本书中,就记载了无数老祖宗的智慧。《易经》告诉我哦们:
惊人的因果定律:这3种人,晚年不太好。
《法句经》里说:
“行恶得恶,如种苦种,恶自受罪,善自受福。”
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行的每一件事,都在为以后的生活埋下不同的伏笔。
即便结果不会立即呈现,也会在不知不觉间对自己产生各种影响。
因果循环,从不落空,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
尤其这3种类型的人,一旦种下恶因,不仅容易晚年凄惨,更有可能丢掉性命。
01
偷奸耍滑,种下恶因尝恶果
进学不诚则学杂,处事不诚则事败。
最大的诚,是不自欺。
背地里偷奸耍滑玩手段,也许可以蒙骗别人,但骗不了自己。
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
行善作恶天必知晓,因果报应绝不玩笑。
曾读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位年轻人跟他叔叔去帮东家间玉米苗,就是玉米长苗后,把小苗除掉,留下最大的一棵。
叔叔带了很多人一起去,结果别人很快就干完一两庙地,而他半亩都没干完。
叔叔便骂他,你怎么那么笨,不知道学着点吗?
年轻人回答说,我看见了,但我不学。
叔叔气不过,问他:
“你知道我们一天能领多少工钱,你又是多少吗?”
年轻人说:
“我虽然领得少,但我就是不学。”
你们不管大小,左边一刨,右边一刨,随意留下一棵,快是快,但很多时候刨掉得是最大的那棵。
你们以为聪明,却违背了两个法则:
第一,违背了天道,让某棵苗长得特别大,是谁选择的?是老天选择的。
第二,违背了人道,对东家不忠。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东家付我们工钱,我们怎么能不好好替人家干活?
你们偷奸耍滑,会有因果的。
叔叔听了更生气了,你还教训我?不知好歹,我懒得管你。
很多年后,年轻人虽然没读什么书,却成了有名的教育专家,办了很多学校,非常受人尊敬。
回乡时,县长亲自用轿子接待他,非常荣耀。
在村口他看到了一个老人躺在垃圾堆里,细一看,是他叔叔。
叔叔看他衣锦还乡,马上凑过来:
“你现在好了,看看我,现在可是惨了。”
他说:
“叔叔,我不是现在才好的,我是早就好了,当初跟你间苗的时候,我就好了。
你不是现在才惨的,你早就惨了。”
这话一出,老人泪流满面,说:
“我现在有儿不养我,饥一顿饱一顿。
最关键的是,我死了都无葬身之地,连收尸的人都没有啊。”
当年侄子说的话,他不信,现在是真信了。
当初违背了天道,现在居无定所,食不裹腹,衣不遮体;
违背了人道,老无所养,说不定哪天就暴尸荒野,何等凄惨。
古人云:
“业精于勤而荒于喜,形成于思而毁于随。”
只有踏踏实实地耕耘,厚积薄发,才是对待人生的态度。
投机取巧的做派,犹如掩耳盗铃,华而不实;
偷奸耍滑的处事,等于自掘坟墓,损人害己。
02
背信弃义,失信于人必孤寡
《刺客列传》中说到: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无论是为人,抑或行事,都不可以背信弃义。”
守信用,重仁义,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基,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国有诚信必兴,家有诚信必和,人有诚信必贤。
莎士比亚说:
“失去了诚信,就等同于敌人毁灭了自己。”
当年周武王伐纣,他听说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隐士,于是去拜访向他请教商朝灭亡的原因。
隐士说,您想知道的话,就请明天中午再来吧。
等第二天周公旦陪同周武王赶去隐士家时,隐士已经搬走。
周武王疑惑不已,德高望重的人为什么不讲信用?
这时,周公旦恍然大悟:
约定的事却不守信,说过的话不兑现,这正是商朝灭亡的原因啊。
背信弃义,哪怕像纣王一样可号令天下的人都行不通,更何况无权无势的普通人呢。
自谋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
自己谋事的时候没有诚心,就是自己欺骗自己,而最终把自己都给弄丢了;
与人相处不讲诚信,就会丧失自己的道德,而增加彼此之间的怨恨。
有一个法制故事,一位60岁的大妈状告她的姐姐,要讨回属于自己的财产。
气愤不已的母亲也愤恨地说,自己的20万借给大女儿周转的,她也不承认给私吞了。
早年间他们还贫困时,一大家子和和睦睦,后来弟弟老三做生意赚了钱,于是出资开了个批发店,叫上大姐二姐过来经营。
大姐身体不好,守在店里,二姐两口子老实本份,跑外面送货拉货。
起初有父亲在还相安无事,自父亲去世后,大姐就偷偷把店的经营权转到自己名下,进出账只自己知道。
到今年,大姐直接对忙里忙外干苦力的二姐说,店铺不用她们参与了。
60岁的二姐和老公,干了几十年苦力,就这样被扫地出门。
她想分得这些年来的辛苦所得,却被拒绝说:
“没有。”
原本和睦的一家人,对簿公堂。
大姐自私自利,背信弃义的行为,把当初出资的弟弟都惹怒了,谴责她的无情。
最可恨的是,80岁老母亲的钱都坑,把她气病在床。
众叛亲离之下,身体不好的大姐生病住院,无一人愿意前往,店里的客户大多只认二姐,不愿与大姐继续合作,生意一落千丈。
亚里士多德曾说:
“不义之财必至招祸。”
所获得的若不正当,不要以为自己是真的得到了,随之而来的是失去;
若所求福禄不符合道义,不要以为自己真的是有福,相伴而来的将是灾祸。
起心动念皆是因,当下所受皆是果。
因果有轮回,苍天饶过谁。
03
睚眦必报,满腹怨念误余生
曾国藩曾说:
“所谓小人者,识见小耳,度量小耳。”
“识见小”的人,容易固步自封,自以为是;
“度量小”的人,心眼小,常怀报复心理,容不下别人,只有自己。
曾看过这样一个报道,有位年轻人,跟朋友去吃宵夜,因为服务员上茶水慢了一点,便对服务员呵斥。
他的火爆气焰引起邻桌的注意,面对人家投来的目光,他凶神恶煞地说:
“看什么看,你也欠骂吗?”
邻桌觉得这人真是莫名其妙,嘟囔了几句,没搭理他。
原以为事情就过去了,谁知年轻人离开时,不知从哪弄来的刀,走到邻桌,二话不说,把人给捅了。
即使余生要在监狱里渡过,他仍认为自己没错,是服务员慢吞吞才呵斥她,是陌生人多管闲事,轻蔑诅咒自己才捅他。
有怨必出,有仇必报,这样的人,容忍不了一丝不利自己的。
他们习惯从别人的言行里,听到恶意,并无限放大,从而把自己套进死胡同。
哪怕别人不经意的一憋,都视为生死大仇,你死我亡才是结束。
佛说,以恨对恨,恨永远存在,以爱对恨,恨自然消失。
私怨就是一颗坏种子,被日夜的仇恨浸泡,不能消解、放下,最终将由自己来吞下这个恶果。
与其“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双输,不如“相逢一笑抿恩仇”的双赢。
写在最后
经书有云:
“纵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造恶得恶,行善得善,果报即使没有显现,但一定不会消亡。
没有命中注定的福禄安康,也没有必定的灾祸险阻。
今天所得的,都是昨日种下的,福报自修,痛苦自找。
所以,当我们真切地领悟到因果定律后,谨记:
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
傻一点,踏实行事,心中敞亮;
真一点,诚信待人,心里温暖;
忍一点,宽容大度,给心松绑。
给自己种一片福田,老天自会佑你余生。
道理很简单,知道的人也多,但是知行合一却是最难的。如何顺势而为、如何探寻发现规律、如何找到对的事,都是要细细思考的。
而这些问题,在《易经》不到20页的篇幅中已经阐明。别看这20多页很少,但是它却通过《易经》八八六十四卦象拓展延伸,将天地万物的终极规律囊括其中。
纵观古今,我们不难发现一个规律:
但凡是能够在逆境中找到破局之道,并且寻找到正确的方向,作做对人生决策,从此平步青云的成功人,都是通读过《周易》的人。
对于普通人来说,《易经》是涵养福报的古籍!若觉人生迷茫,便来读一读它
在民间一直流传着“手捧易经走遍天下都不怕”!在古人看来,易经之所以博大精深,归根结底是因为它包罗万象,《易经》一共64卦,对应64个人生决策心法,道明了婚恋、家庭、教育、职场的基本发展规律。
人在这世间一世,真的得好好花点时间去读读《易经》,去大彻大悟里面的大智慧,或许会让你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易经》这本书所涵盖的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也正因如此,才使得它晦涩难懂,一般人很难参透其中的奥妙。
所以千百年来,很多人都把《易经》看成是一本卜卦算命的书,更有人将它看作是封建迷信。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易经》中将不同的人生阶段怎样为人处世讲解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堪称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
大到宇宙,小到每一个人的生活,其中所蕴含的法则全都在《易经》这本书中。孔子在晚年独钻《易经》,还曾发出过“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的感叹。
古代的儒家和道家,全都是以《易经》中的卦象作为自己的立道之本。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选对一次,离成功就会更进一步
我就是一个痴迷《易经》的人,但是最开始接触《易经》时,由于原著中全部是文言文,让人非常难以理解,那段时间,我一直苦恼不已。
就在我想要放弃的时候,一位易学同好向我推荐了这本《图解易经》,这本书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在其中加入了全注解全译文,彻底解决了我的阅读难题。
而且其中并不只是讲一些生硬的道理,而是联系实际生活,使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来为我们讲解64卦的奥秘。
其中涵盖了五行、天干、地支、太极和八卦的讲解,以及《易经》中的象、数、理的介绍。
过这本书,不仅让我轻松入门了64卦的学问,而且受益无穷。所以今天我要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如果你也有这样的苦恼,那就不要犹豫了。
感兴趣的朋友点击下面的商品卡,就能直接购买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