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历史上,清明节由寒食节演变而来。相传晋文公为哀悼被焚的介子推而设置火禁日,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相近,二者就合二为一了。清明节风俗解读
扫墓祭祖
清明节是一个充满怀念的节日。人们向革命先烈纪念碑敬礼,缅怀先人;为逝去的亲人扫墓,寄托哀思。当人们在墓前献花致意时不难发现,种种怀念,在此意义上说,清明节可以算作是中国人自己的“感恩节”。传统节日中“知恩图报”的内涵,在不断提醒着现代人学会感恩,并付诸实践。踏青春游
又见春草绿,又逢清明时。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春游的习惯。插柳植树
相传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五彩鸡蛋祭清明
画彩蛋是清明习俗之一,民间习俗认为清明节将鸡蛋涂上各种颜色,制成五彩蛋,象征圆圆满满。诗歌里的清明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
(宋)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校园里的清明
花开晴翠园
青春正少年
清明佳节,既是思念缅怀的日子,也是走向新生的开始。青春未老,春暖花开,朝阳无限,遥思古意长,青卷两添香,扬帆正远航,让我们追寻春天的足迹,感悟生命的顽强不息,迎接生活的绚丽多彩。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