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前面孙子将“兵法”最精髓部分讲述出来,“兵法”的最高境界在于“无形”。
无形,不是任性、不是想当然,而是智慧的巅峰状态下的“从心所欲”。
从心的着力点,便是一切存在的基础——规律、动机、目的、情绪、理想、动向。
找到自己的最核心企图,将自己的企图心进行深刻的分析,然后与一切存在的环境、势力、真实状态、人心所从之处、所向之所,进行一一对照,于是寻找到克服自我超越真实自我的虚假“渴望”“渴盼”“急求”充斥下的无限非真我的自我膨胀,将其归源,找到最真实存在的自己,将不合理的一切因素摈弃,保留真实的状态下,对自我进行全面的真实认知,最终将真实的自己与真实的存在中的真正规律契合。
这样的状态,就可以逐渐找到“兵法”的精髓。
无形的最大敌人在于任性、在于想当然、在于不切实际、在于过度的自我膨胀。
这是兵法无形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就可以逐渐理解从心所欲下的大将无形。
如同高明的书法家,已经无关于技法,技法不过是工具而已,所以兵法中的一切存在都是工具而已。
不要将工具当作目标,才能做到动于九天、藏于九地。
在这种论述下,孙长卿展开进一步论述,如何将基础打牢固、如何将技巧、工具熟练应用在一切真实而不可见的真正目标当中。
于是孙子说到: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
见,这个字在先汉以及之前,只有一个读音,叫作——guan。这个字的理解,是这句话的核心所在。
什么是“见”(guan)?
站在所有现象之上看问题的习惯,并且具备看到一切真相与规律的能力,叫作见。
孙子将见字放到“胜不”之前,目的在于告诉我们:你所认为的全面掌握,并不是真实的存在;你所认为的没有缺陷、漏洞,并不是真实的存在。
因为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没有漏洞这样的完美布局。
没有缺陷、漏洞的原因,在于我们处于静止状态,一旦将静止状态交给时间、交给竞争者、交给对手,就会发现漏洞百出、顾此失彼。
如同一个人用积木做出一辆完美的汽车,当这样的汽车在静止状态时,看起来非常的坚固而完美,一旦将其置入一定的速度下、一定的运动下,就不再是完美的状态。
人类的任何领域无不如此,只是人常常惧怕打破自己已有的成就,常常惧怕已有的获得被自己否定掉。
所有的成就背后都是时间的积累,说到底,人很难接受自己对时间的浪费。
人类最惧怕和担心的在于自己被自己视为无能者。
事实上,这个世界不存在浪费时间,只存在时间的应用效率而已。同样,这个世界不存在无能者,只存在不会应用自己能力的人;或者说不会激发自我能力的人。
这种情况往往体现在具体的时间和效率的认知当中。
比如,一天当中真正用来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的时间,仅仅是一个小时,看似是一个小时,但是这一小时所产生的爆发力、内在创造力是正常人的几年、几十年所需要突破的,甚至几百年。
比如约瑟夫·约翰·汤姆森,突发其想,从单一中寻找单一答案,相当于从最简单的地方入手,于是想到了“阴极射线”,于是发现了更小的粒子存在,于是人类将其定义为基本粒子,于是电子与电学获得了巨大进步。
我们知道,关于粒子、电学研究其实已经进行了几百年,为何刀约瑟夫·约翰·汤姆森一瞬间爆发出如此大的效率呢?
因为——见胜不。
说到底,就一句话:将时间的效率进行充分的提高,提高时间价值并非在于时间的长度,而在于时间的效率。
这就是相对时间的绝对改变,也可以称之为时间加速。
所以,孙子告诉我们一切都是有方法的,要学会掌握正确的方法、轻松的解决问题,而不是采用耗费的方式。
我们知道战争也好、对抗也好、竞争也好,核心的核心在于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这本身就违背常理认知,但是我们知道宇宙中的一切天然发生,都是极致的低成本、高效性。
比如我们已经掌握的核能,比如我们还没有掌握的“跨物资传导”等。
“见胜不”这三个字,我们看来仅仅三个字,可是孙子的意思并不简单,这三个字构成了人类解决问题的核心所在。
掌握了方法,再去真正的改变。
如同我们说的:砍刀不误磨柴功。
先把方法搞到手,然后在去做。于是孙子又说: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
什么是过?
过不是过去、不是过程的消失,而是真正掌握原理之后的状态。
所以我们考试成功之后,叫作通过考试。
所以《书》中描写的”大禹三过门“,讲的不是路过回家的门,而是找到真正方法之前的反复探索、发现与应用。
这是古人口中”过“字的真实含义。
我们知道,无形的状态、出奇制胜的能力、创意的根本价值在于:所有人都没有想到。
所有人都知道、都掌握、都熟悉的状态下,就不存在创造、创意、出奇、无形。
所以当我们掌握了更高明的智慧与方法时,对比与所有人,包括竞争对手、敌人等,等同于我们开了”挂“。
所以孙子将这种状态,称之为:众人之所知。
这里面有两个字是核心,一个是“之”字,一个是“知”字。
之:不是”的“,不是”其中“,而是最突出、最优秀、最理想、最牛叉,等同于我们今天网络用语中的”天花板“。
知:这个字在一定意义上来讲,是华夏文化的一套掌握技巧的方法论,或者说学习的方法论。
什么是知?
按照汉朝以来的注解,我们可以理解为:熟练掌握。
“知”在汉到宋这一大段文化历史中,一直当作”行和思“结合下的理论提示。
问题是:如何行?如何思”如何熟练掌握?
事实上,这个字在孙子的时代,非常复杂。
大概概括起来可以简单翻译成:
如果人类想获得真正的规律认知,必须清晰的辨别现象的迷惑性,并且能够将所有迷惑之后的本质进行完整的、系统的归类,然后将其形成稳定的原理,并进行反复尝试、实验、检测,于是就可以做到尊重规律下的改造自然、利用自然。
这是一个“知”字的本意。
因此《论语》遗失篇有一篇的名称就叫作《知道》。知的对象,一定是道。
所以“知”在古代也会翻译成忠诚于、敬畏于、耐心的、细心的、熟练的等等应用,而且这样的应用,在同一个人的文章中,就会有不同的应用,以及文章思想体现。
原因在于:“知”所针对的“道”各不相同。
在这样的“法则思维”体系下,才能做到:非善之善也。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否定之否定。
我们知道,孙子的兵法,几乎全文没有一句废话、啰嗦话,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理解为:没有掌握的、成熟掌握,就是最了不起的方法。
孙子的非善,本质上在讲:
分别将未来、将自己现在所掌握的方法,采用两种完全对立的方式,进行分别、进行辨别、进行反思,这是一套方法论。
我们知道《理想国》存在着大量的苏格拉底辩论描写,事实上那并不一定是苏格拉底的故事记载,而是柏拉图自己在和自己做对抗。
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率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能很好的让我们将一种知识、一种技能、一种掌握,不断的深入研究。
如同一个人,博学不是目的,目的在于精。
博的意义在于精研的支撑,也就是论证数据的广泛性掌握。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
这句话是孙子给我们的方法论在于:一位出色的将领如何做到无形呢?
首先具备敏锐的洞察能力,能迅速抓住改变自我的时机;而这样的时机总能领先于所有人的发现,并且超越了所有人能想到的时机、机会、条件、发现等,将其进行多角度、多模型演化,直到完成对立与统一的完美融合;直到完成正与负的平衡;直到完成自己与对手对抗中不败之地的把握,如此等等,善是一个综合性描绘的文字。
既有保持高度敬畏心的描述,也有保持极致追求的精神,同时也有进入规律领域状态的表述。
孙子告诉我们的道理叫作——无形,所以解读他的文章,我们就也要做到无形、无意、无念、无思下的全融合感思无在的状态。
孙子的兵法,两千多年之所以从未有人真正完全解读的出现在于:每一个人都有太强烈的刻意心、自我心,总之最高明的曹操都未能摆脱“自我”的束缚。
我们知道,一个方法的展示,并不是理论提出就可以做到传承,必须对应到方法的结构与施展。
于是孙子又说到: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这句话看起来很豪迈,事实上孙子在这些这句话的时候,是非常矛盾的。
因为他深刻的知道,“明目”的抽象属性,在他的时代已经找不到更好的词汇来诠释;“聪耳”在他的时代又极具时代特征,所以孙子在“明目”前,放了日月,在“聪耳”前放了雷霆。
我们掌握各种技能、方法,在对抗中、战争中,做到怎样的水平,才算是合格的将领?
大兵无形的本质是什么?
孙子这句话对兵、将、军的真正要求,四个字概括——未卜先知。
这是这句话的核心所在,或者说作为一个将领最终考验自己水平高低的只有四个字——未卜先知。
这样的能力,是每一个真正将领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或者说真正能力。
反正必须具备,不是可有可无,是必须具备。
我简单说一下孙子是如何做到未卜先知的。
故,举秋毫,不为多力。
故字在这里当作:所有有效信息的分类、辨别、假设、论证最终得出一种可靠的结论,这种结论的结果就是:举秋毫。
我这样说是将方法论具体化,事实上真正的将领并不需要太多繁杂的信息,而是精准的信息洞见。
举个简单例子:一个人的嘴唇动之前,最先动的是什么?肯定是口轮匝肌。
当我们看到口轮匝肌动的时候,就知道这个人的嘴要产生动作,我们接着往下推理,如果规律要求我们做到如何判断口轮匝肌的动作,我们当如何?
这时候聪明的人,就会想到探索神经反应,问题是神经的传感信号,是不可见的存在,你如何断定神经反应呢?
于是人类陷入了迷茫,神经的反应信息如何捕获?
于是我们老祖宗们跳过了神经反应,进入了大脑领域,也就是我们说的“心动反应”。
一个人的心,一旦产生反应,必然产生对应的条件反射,于是就开始有了判断推动口轮匝肌的可能性。
这是不是已经大大提升了预见性呢?
问题是心动这样的现象,如何判断?
而且是精准判断?
当然今天人类沉迷于器械的研究,我们老祖宗又跳过了器械的局限,于是来到了人类肢体所有动作现象的研究上,比如一个人坐在了美食前,他接下来肯定要动嘴。
看起来很好笑的比喻,事实上每个人的心都在被物资所左右,所以孙子说的信息掌握在于未见之前的一切心动的“催化剂”。
一切的骗子,本质上在于掌握了大量人的内在心动所向,于是他们制造了“心动催化剂”,俗称利益诱惑。
这些都叫做“举秋毫”,只不过孙子的举秋毫,已经到了无物的境界而已。
所以,后面带有孤独下骄傲之情的说到:不为多力。
这四个字翻译过来,如同姜太公讥笑天下的垂钓者:尔等失饵无数,然寸功未立。
当然孙子不会讥笑我们的笨拙,但是他确实在说:最愚蠢的方式,莫过于将心思放在花费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之上了,只有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成功,才算得上真正的“举秋毫”。
正因为孙子这样兵法思想,后世出现了:料敌如神、料敌如先、料事如神;用兵如神、出神入化、案兵束甲;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谈笑间灰飞烟灭,反正所有举重若轻的作战能力,都是孙子口中的“举秋毫”。
这些概念的背后,不是神话、不是传说、不是故事,而是真实存在的智慧。
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我在“多力”后面跟着的是冒号,事实上孙子后面的内容,并不是说明前面内容的,而是担心他的理论太过抽象,试图通过现象的比喻,让后世追随他理想的弟子产生共鸣。
属于同原理下,不同的表述方式。
但是,我为了我们清晰的知道,这在讲述同一原理,所以用了冒号。
至少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习惯。
不,未明目:眼睛永远要发挥出眼睛的价值,而不要让自己的眼睛成为自己的累赘或者错误引导者。这样的感性描写,让我们想到了什么?
为何我们的眼睛成为欺骗我们自己的存在呢?
孙子是在告诉我们,别轻易相信自己的表面结论,那么非表面结论是什么?
观日、月。
这三个字,并不是简单的太阳、月亮,那样就毫无意义了。这是大阴阳思维的具象性表述。
如同观察一个人,走进他毫无准备下的卧室所了解的真实状态,远远比在豪华晚宴中美女面前来的更加真实。
卧室属于阴,豪华晚宴的美女面前属于阳。这就是大阴阳的应用案例。
当然,事实上机械的大阴阳并不存在,比如我喜欢整洁,并不是因为任何人,而是我就喜欢享受整洁中的宁静之感。
所以,一切的存在,都没有固定的规律,但是都有规律的支配。
这是孙子告诫我们切勿将自己陷入某种自己制造的牢笼固化之中,大无之无的智慧。
后面的雷霆,也不是打雷下雨,而是提前预见。
这就是未卜先知的依据,只是孙子将其形象化。
小学生都知道,声音的传播速度远远没有闪电的速度快,所以我们不用等到听见雷声才知道要打雷,我们不用等着大雨瓢泼时才知道要下雨,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是有提前预兆的,我们如何把握提前的预兆能力,是未卜先知水平高低的考量标准。
这叫作聪。
耳,不是耳朵,而是内心敏感的状态。
一个人的敏感性决定了提前预判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读几本书、不是参加几次实践就可以获得。
所以,很多大智慧的人,最终追求的无不是极致的预判、预感能力。
这种能力同样有一整套方法论。
这个方法论,并不来自于外界,而是装在每一个人的身体当中。
这也是敬畏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圣人教导我们:天垂象,见(guan)吉凶,圣人则之;圣人还教导我们:畏知而知,是知也;圣人还说:知之为,知之不......
其实,圣人们早就告诉我们方法了,只是我们太高估我们自己,太没有敬畏之心,所以我常常感叹:无视圣人者,无知外也,无知外也者,无内知也,无知内者,愚不可及也。
脑子是用来思考,不是胡思乱想的;心,是用来真诚对待的自己、对待真理的,不是用来心猿意马的。
所以,得到之前,还是要付出的。
生命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而已。
所以,孙子这句话看起来很孤傲、很气势,事实上他很无奈、很悲凉;当然,也很无所谓。
雷都打到耳朵根子下面了,还在问是不是要下雨?
这样的人,如何掌握大智慧呢?
我都能想到,孙子面对他那个时代一群一群的迷茫者们、无知者、无畏者的无奈与担忧。
于是,他终于还是将希望寄托在了未来,于是写出了天下第一兵法——《孙子兵法》
本章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