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古诗词教读部分
011.赏析“衡阳雁去无留意”。
“无留意”使用拟人的修辞,以雁写人,写出了边塞的寒冷荒凉,突出了将士戍边的艰苦和雁去人却要坚守的无奈,同时暗含着作者的思乡之情。
2.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句词有何作用?这句词是如何写景的?)
选取边塞典型景物,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描绘了一幅奇异的战地风光图,交代了战事紧张、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渲染了萧条肃杀、凄凉悲壮的氛围,为下阙抒情蓄势。
3.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句词揭示了将士们怎样的矛盾心理?是如何揭示的?)
①“一杯”和“万里”形成强烈对比,写出了将士们浓烈的思乡怀家之情。
②“燕然未勒”使用“窦宪燕然山记功”的典故,借古抒怀,抒发了将士们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之情;“归无计”从正面写出了将士们无法回乡的无奈。
③两种情感交织,揭示了将士们思乡怀家但功业未成、归家无期的矛盾心理。(即留之不忍、归之不能。)
4.赏析“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①“羌管”和“霜”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渲染了苍凉悲壮的氛围,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②“将军白发征夫泪”借景抒情,使用互文的修辞,集中表达了将士们思乡忧国、壮志未酬的情感。(也委婉批评了朝廷不修武备、不重边防。)
5.本词开篇以一个“异”字统领边塞景色。与作者家乡相比,边塞的景色“异”在何处?
①异在气候。边塞“衡阳雁去”,寒冷荒凉,而中原四季分明。
②异在声音。边塞有独特的“边声连角”,而中原没有。
③异在背景。边塞“孤城闭”,戒备森严,而中原和平繁华。
④异在感情。边塞令人思乡忧国,而中原让人心境平和。
021.赏析“千骑卷平冈”。(这句词里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使用夸张的修辞,用“千”字极言出猎人马之多,用“卷”字极言出猎人马如狂涛烈风般声势浩大和威风凛凛。
2.“鬓微霜,又何妨”表现了作者的什么心态?
老当益壮不服老的慷慨豪迈。
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愿望)?
使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借魏尚自比,委婉含蓄地表现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建功立业的愿望。
4.赏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句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①使用比喻的修辞,把拉满的弓比作满月,描绘了一个挽弓劲射、渴望杀敌的英雄形象。
②使用“长矢射天狼”的典故,表现了作者渴望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和爱国情怀。
5.“狂”是全词的词眼,请分析“狂”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狂在外表。作者头戴锦缎帽子,身穿貂鼠皮袍,英姿飒爽。
②狂在行为。作者牵猎狗,托猎鹰,千骑狂奔,自比孙权杀猛虎,威风凛凛。
③狂在志向。作者不顾年老,自比魏尚渴望受到重用,杀敌卫国,建功立业。
.(从炼字角度)赏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动词“挑”和“看”生动刻画了一位失意醉酒的英雄形象;“回”字表现了作者心系国事的爱国情。2.(从炼字角度)赏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前两句使用“王恺有良牛”和“素女鼓五十弦”的典故,以“分”“翻”“点”三字,描绘了大口啖肉、尽情奏乐、庄严阅兵的军营生活,烘托了豪迈热烈、威严肃穆的军营气氛。3.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选取战场典型事物,使用比喻的修辞,从侧面写出了战斗的激烈紧张和将士的英勇无畏、意气风发。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名留青史的雄心壮志和爱国情。5.“可怜白发生”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为什么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感慨?)①英雄迟暮的无奈;②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英雄迟暮;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未能实现;朝廷不重边防,不修武备。)6.全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分析。(全词最大的特色是什么?)虚实结合。实写“醉里看剑”和“白发生”,虚写“梦回”军旅生活和战斗,充满了浪漫主义豪情。7.全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①渴望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②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8.“壮”是全词的典型风格,请分析“壮”表现在哪些方面。①壮在场面。将士大口啖肉、尽情奏乐、庄严阅兵,既豪迈热烈又威严肃穆。②壮在杀敌。将士骑马风驰电掣,射箭霹雳作响,英勇无畏,功成名就。③壮在志向。全词寄托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041.“早又是中秋佳节”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又”字有何作用?)
“又”字表明了年节转换,暗含作者对中秋节的无感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2.赏析“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①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之句写秋色,古典文雅。
②“拭”字传神地写出了秋色的澄明,同时以乐景写哀情,暗指国家凄凉惨淡,表现了作者的忧国之情。
3.赏析“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这句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①使用“四面楚歌”的典故,写出了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现了作者的忧国之情。
②“八年风味”概括了作者的婚姻家庭;“徒”字表现出作者空怀忧国之情,不能匡扶天下的无奈和悲愤。
4.“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①对命运安排的不满;
②对女性被轻视的愤懑;
③与天命抗争,与传统决裂的勇气和决心。
5.赏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句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字成句,短促有力,通过“身”与“心”的对比,“列”与“烈”的谐音,表现了作者不是男儿却要赶超男儿的豪迈气概和竞雄精神。
6.“俗子胸襟谁识我”中的“俗子”指的是谁?
既指封建守旧的纨绔丈夫,又指醉生梦死、阻挠进步的麻木国民。
7.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这句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化用白居易“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句(典故),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对前途的担忧和知音难觅的悲伤。
8.全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①冲破封建传统束缚,赶超男儿的豪迈气概和竞雄精神;
②匡扶天下、救国救民的雄心壮志;
③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对前途的担忧和知音难觅的悲伤。
051.赏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句诗有何作用?)
①统领全诗,高度概括了主人公的一生。
②(“十五”“八十”和“始”)使用夸张的修辞,极言主人公从军时间之长,侧面反映了封建兵役制度的残酷和不合理,也暗含作者与家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③为全诗营造了悲凉的气氛。
2.“家中有阿谁”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使用语言描写,表现了主人公历经九死一生归来后对家人的牵挂和关切。
3.“松柏冢累累”有何作用?
①暗示主人公的家人已经去世,渲染悲凉的气氛;
②揭示战争导致生灵涂炭、家破人亡的残酷现实。
4.赏析“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描绘庭院的情景有何作用?)
①使用白描手法,描绘了鸡飞兔跑、杂植乱生的近景,表现了主人公住宅的破败荒芜和家破人亡的悲惨。
②以哀景写哀情,烘托主人公内心的凄凉。
5.“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说明了什么?
主人公从军一生,归来后一无所有,连吃饭都得“就地取材”,再一次反映了封建兵役制度的残酷和不合理。
6.“不知饴阿谁”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使用心理描写,表现了主人公垂暮之年与家人团聚落空后的茫然、孤独和悲伤。
7.赏析“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使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把一个举目无亲、孤独无依的垂暮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内心的悲痛欲绝和茫然无助抒发得淋漓尽致,进一步揭示了战争导致生灵涂炭、家破人亡的残酷现实。
8.分析“泪落沾我衣”中“泪”字包含的复杂情感。
①对昔日战友的怀念;
②对家人去世的的悲痛和思念;
③对战争和不合理兵役制度的痛恨;
④对余生孤独衰老的茫然和担忧。
9.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全诗的主题是什么?)
全诗通过讲述一位老兵暮年返乡的悲惨遭遇,揭示了“战争导致生灵涂炭、家破人亡”的主题,表现了作者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对战争和封建兵役制度的痛恨。
061.(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①“卷”字和“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之狂;“即”字写出了雪之早,暗含作者的惊奇之情。
②突出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和将士戍边的艰苦。
2.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使用新颖贴切的比喻,把雪花比作梨花,用春景写冬景,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边塞大雪纷飞、遍地银装的壮美风光,蕴含着作者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情怀。
3.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百丈”和“万里”使用夸张的修辞,描绘了天寒地冻、阴云重重的浩大苍茫的沙漠雪景,从正面写出了边塞的奇寒;“愁”字渲染了惆怅黯淡的气氛,为下文的送别做铺垫。(这一句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前一句总结上文的奇寒景色,下一句引出下文的送别。)
4.“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有何作用?
侧面写边塞奇寒,突出将士戍边的艰苦。
5.赏析“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①动静结合。雪花纷纷而下是动景,红旗不飘动是静景。
②“掣”字使用拟人的修辞,突出寒风之猛烈;“冻不翻”使用夸张的修辞,突出边塞之奇寒。
③“红”字与“雪”字相互映衬,色彩鲜明,象征着边塞将士的乐观、不屈的战斗精神。
6.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①使用留白手法,描绘了在风雪中伫立,遥望友人远去的惜别场景。
②情景交融,尤其一个“空”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深情。(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7.全诗的线索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全诗四次出现“雪”有何作用?)
全诗以一天中雪景的变化为线索。
“雪”字贯穿送别前、送别时和送别后,使全诗结构紧凑、浑然一体;同时渲染离别时的悲凉氛围,烘托惜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8.全诗突出一个“奇”字,“奇”表现在哪里?
①奇寒。边塞风狂雪早,坚冰纵横,连武器装备也受影响。
②奇景。边塞雪后银装素裹,仿佛千万朵梨花盛开,军旗更是在一片白中点缀了一抹红。
③奇情。画面留白,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跃然纸上。
071.作者为何发问“何处望神州”?
中原沦陷敌手,作者登临北固亭,触景生情,自然发问。
2.赏析“悠悠”的表达效果。(“悠悠”有哪两层含义?)
①既写出了时间久远,又写出了作者思绪万千;
②使用叠词,加强语气,富有韵律美。
3.赏析“不尽长江滚滚流”。
化用杜甫《登高》中的“不尽长江滚滚流”,既形象地写出了长江奔腾不息的雄伟气势,又抒发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无限感慨。
4.“不尽长江滚滚流”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请分析。
①词人登临北固亭遥望,自然能看见下方的长江滚滚东流,这是实景描写。
②词人遥望中原失地,思绪翻飞,想到了无数历史兴衰,自然把时间流逝看作滚滚奔流的岁月长河,这是虚写。
5.“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有何言外之意?
借赞美孙权年少有为、坚决抵抗,含蓄讽刺南宋朝廷软弱无能、苟且偷安。
6.赏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词有何言外之意?使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使用“曹操称赞孙权”的典故和设问的修辞,以夸张的口吻赞美孙权,既含蓄讽刺了南宋朝廷没有执掌乾坤的英雄之辈,又抒发了作者对朝廷奋发图强的期望和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7.作者为什么要极力赞美孙权?
①投降派把持朝政,自己无法直言;
②借古讽今,含蓄讽刺南宋朝廷软弱无能、苟且偷安并且没有英雄;
③抒发自己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8.全词是“三问三答”的结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①对中原沦陷的悲愤;
②对历史兴衰的无限感慨;
③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081.首联交代了哪两件事?
科举出仕、起兵抗元。
2.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①使用比喻的修辞,把南宋朝廷比作被风吹散的柳絮,把自己比作被雨击打的浮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家局势的危急和自身命运的悲苦。
②使用对偶的修辞,富有韵律美。
3.赏析“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句诗里的“惶恐”和“零丁”有哪两层含义?)
“惶恐”和“零丁”使用双关的手法,既指作者一生中重要的地名,又巧妙地表现了作者当年兵败时的惊慌恐惧和如今被俘时的孤苦无依。
4.赏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使用反问的修辞,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豪迈气概和崇高气节。
.(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①“聚”字给山以动感,从视觉角度写出了山峦重重之势;“怒”字使用拟人的修辞,从听觉角度写出了黄河奔腾的汹涌澎湃。②突出表现了潼关的险要地势,为下文抒情和议论做了铺垫。2.“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中的“土”字有何妙处?与“宫阙万间”形成鲜明对比,高度概括了历代王朝从兴盛到衰落的巨大变化。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全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警句的形式,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封建统治者剥削百姓、压迫百姓的本质和百姓受苦受难的根源,表达了作者对劳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残酷统治者的强烈愤慨。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
011.赏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①“穿林打叶”渲染出雨骤风狂之景,“莫听”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②“吟啸且徐行”塑造了一个在雨中高声吟咏,悠然漫步的行客形象;“何妨”以幽默的笔调点明从容之意。
2.赏析“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①“轻胜马”化艰辛为轻松,以主观感受传达出乐观、喜悦之情。
②“烟雨”双关,指人生中的艰难险阻和荣辱得失;“任平生”表现出作者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潇洒。
3.赏析“山头斜照却相迎”。
使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雨之后夕阳斜照的情景,表现了作者的喜悦心情。
4.下阙蕴含了什么哲理?
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实属正常,人生中的艰难险阻和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只要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宁静和快乐。
5.全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身处逆境依然从容潇洒、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6.这首词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以小见大。全词紧扣出游途中遇雨这一件小事,抒发内心从容潇洒、乐观旷达的大情怀,蕴含着深刻独特的哲理。
021.全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分析。
对比。从繁华洛阳到偏居江南,从和英豪饮酒赏月、看花吹笛到独身一人登楼,从欢声笑语、闲情逸致到颠沛流离、心惊胆战,今昔对比,韵味绵长。
2.全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围绕“闲”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①偏居江南之闲,感慨国破家亡的悲痛;
②独身一人之闲,感慨漂泊四方的孤独寂寞;
③人生如梦之闲,感慨时光飞逝的无奈。
031.“被白发,欺人奈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英雄迟暮、壮志难酬的无奈和悲愤。
2.“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失地的怀念。
3.赏析“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这句话有何深层含义?)
使用比喻、想象和象征的手法,用“桂婆娑”隐喻侵略者和投降派给国家带来灾难和黑暗,并想象自己飞入月宫“斫去”遮挡光明的树影,在托物言志中抒发自己反对妥协投降,坚决收复失地的心志。
4.这首词最大的特色是什么?请分析。
①想象奇特。作者张开想象的翅膀,向嫦娥请教如何对付白发,飞向高空俯瞰大好河山,飞入月宫砍去桂树,委婉地表达自己反对妥协投降,坚决收复失地的心志。
②浪漫主义色彩浓厚。作者化用嫦娥奔月和吴刚伐桂的神话传说,结合现实的政治矛盾,将问月的情趣和隐喻的含义融为一体,耐人寻味。
04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①奉旨出塞,前途未知的迷茫;
②对世事无常和时光流逝的感慨。
051.“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中的“风雨”有何作用?
交代凄冷的环境,烘托作者被俘后的悲痛心境。
2.赏析“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①使用反问的修辞和感叹的语气,表达了作者被俘后的孤苦和屈辱。
②“出”字和“归”字重复对照,情感更显激荡。
3.赏析“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化用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和丁令威的“城郭尤是人民非”,在“山河依旧”和“城郭面目全非”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剧烈的亡国之痛,也暗含着家国复兴的期待和自信。
4.赏析“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使用“伯夷叔齐采薇而食”的典故,表明了作者誓死不降、至死不渝的报国决心和崇高气节。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用感叹的语气抒发了作者深深的亡国之痛。2.“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这句诗中的“难”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①被俘后对故乡的不舍;②大业未成的不甘;③对年迈母亲和有孕妻子的牵挂。3.“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宁死不屈的战斗精神和精忠报国的赤子之心。07赏析“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以警句的形式讽刺了封建统治者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骄奢淫逸,揭示了封建王朝无论战争成败都难逃灭亡的历史规律,立意高远,境界阔大,发人深省。
081.“曲儿小,腔儿大”有何言外之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曲儿小”暗指宦官地位低下,“腔儿大”暗指宦官装腔作势。小大对比,流露出作者对宦官群体的厌恶和讽刺。
2.赏析“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使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宦官船只数量之多和横冲直撞的嚣张。
3.赏析“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使用夸张的修辞,从侧面写出了宦官对百姓的压迫和剥削程度极深。
4.赏析“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翻”“伤”和“水尽鹅飞”使用夸张的修辞,极言宦官压迫剥削百姓带来的恶果之深重,也暗示了明王朝走向灭亡的命运,发人深省。
1.《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上海辞书出版社.年8月版
2.《宋词鉴赏辞典》(新一版).上海辞书出版社.年8月版
3.《元曲鉴赏辞典》(新一版).上海辞书出版社.年8月版
4.《“秋”意串四词,壮愁家国情——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解读》.蔡丽霞.罗志强.《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年9月
5.《身孤而心不悲,力薄而思建业——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赏析》.陈昌春.《语文天地》.年10月
6.《读懂“狂”字背后的选择和坚守——执教江城子·密州出猎》.殷寒君.《语文教学之友》.年5月
7.《由“醉里挑灯”看辛弃疾的壮志豪情》.刘自多.《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年9月
8.《从定风波看苏轼的超旷精神》.司伟荣.《汉字文化》.年9月
9.《陈与义南渡羁旅诗抒情方式研究》.张云霄.张喜贵.《汉字文化》.年2月
10.《走进辛弃疾的生命世界——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稼轩词三首为例》.陈秀珍.《中学语文》.年11月
11.《纳兰性德浣溪沙赏析》.刘素兰.《语文教学与研究》.年3月
12.《绝望和无穷无尽——读十五从军征》.涂薇.《读写月报》.年10月
13.《妙笔著奇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张骁飞.《中学生阅读》(初中版).年1月
14.《千古英雄同气概一脉正气共凛然——过零丁洋别云间比照阅读》.李兴.《亚太教育》. 年6月
完
书酒趁年华不爱铜臭爱钱香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