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电影一直是国内影迷心中的小众(百度搜索“墨西哥电影只有部,而中国电影则超过5.4万部”),一方面是我们对墨国明星不熟悉,缺少追星族追捧,一方面片源确实少。从吸睛效应和经济效益出发,国内院线引进上映的信心不足,墨西哥电影“小众”的定位名副其实。
在豆瓣上,墨西哥电影《意外空间》(TheIncident)超过3.7万人标注观影,打分7.6,而烂番茄新鲜指数更是达到了83%。在豆瓣的评论区,有近万的短评和超过篇影评,众多观影者中有人说是“神剧”,有人痛斥“垃圾”,有人大呼看不懂。这部电影到底讲述了怎样的故事,才能吸引了如此多的观影人群,留下了如此多褒贬不一的评论呢?
1.我们先从这部电影讲了啥故事说起。
影片从一个穿着婚纱的苍白老妇躺在自动滚梯上开场,她脸色苍白、眼神绝望、手里拿着一本小红书。紧接着一对新婚男女欢快的走进酒店,新郎横抱起披着婚纱的新娘,新娘按下了电梯的呼梯按键。随之而来的是两段貌似平行、互无关联的故事。
故事1:探员追击小混混哥哥和弟弟进入大厦的楼道间,追逐过程中探员开枪射中了哥哥,哥哥因失血过多死亡。随即,探员和弟弟发觉两人被困在楼道间,楼梯永远是1到9层的无限循环。幸好楼道间里有一部自动贩卖机,机器中的食物、饮用水和生活用品,每天都会自动补充齐备,两个人靠着自动贩卖机一同生活了35年。
故事2:一家四口——继父、母亲、儿子、女儿——驾车出行到另外一座城市度假,顺便去看望孩子们的生父。汽车行驶在一条公路上,两侧是矮山和荒野。他们路遇一个加油站,奇怪的是,加油站中只有货架上的商品和办公室里工作人员的衣物,其他鬼影皆无。继父的好心之举让女儿哮喘发作,他情急下又失手打碎了治疗哮喘的喷雾,而恰好负责准备备用药品的儿子忘记了带上备用品。最终,女儿因治疗不及时痛苦的死去了。这时,一家人才发觉陷入了一条无限循环的、没有尽头的公路,而加油站仿佛是公路永远的起始,也是永远的终点,唯有加油站中的商品能够不停的自动复制换新。他们在循环中生活,转眼就是35年。
乍一看,两个故事相似,没有交集,但是随着画面转换,谜底揭晓。
35年后,母亲和继父相继衰老死亡,继父临终前似乎大梦初醒般回忆起自己的一生:他十岁时,与同伴乘坐小船去上学,途中由于船夫的疏忽导致同伴意外死亡,自此儿时的继父与船夫被困在小船上,漂流在那片无限循环的水域,不得而出。35年后,船夫临死前才将如何脱离的方法告诉他,还说自己曾经被困在一辆火车上长达35年之久。中年的继父没有听从船夫的劝诫,登上红色的大篷车,然后遇到了母子三人,开始了又一个35年的循环。老年的继父死前,又告诫儿子“千万不要登上警车,千万不要登上警车!”
在不同的时空中,探员临终前突然间想起此前遗忘的过往,他向弟弟坦言自己就是公路循环中的儿子,而自己当年没有听从继父的告诫,他登上了一辆突然出现的警车、穿上了警车中的警服。这才有了35年楼道间生活,他死前告诫弟弟“千万不要走进电梯”。弟弟非常疑惑,因为他对楼道间的每一处了若指掌,却从未发现电梯。他一下子醒悟了,顺着楼梯向下走去。在楼道的最底层,电梯果然出现了,面对电梯按键,他迟疑了,被无限循环的生活折磨透了的烦躁和绝望击败了探员的告诫带来的安全感,他毅然地选择按下去。
弟弟走进了电梯,他穿上了电梯中酒店服务员的制服,他带领着入住酒店的一对新婚夫妇来到酒店13楼的走廊,他经历了新郎被蜜蜂蜇伤引起过敏性哮喘发作,他的又一个35年开始了。
画面一转,在影片的最后,躺在自动滚梯上的老妇,把手中的小红书高高举过头顶,似乎是要把它递出画面之外,似乎那里站在一个人。会是谁接下这本预示着下一个35年循环的小红书?
电影至此结束。
2.影片的内容大致如此,那么这部电影到底讲了啥?
影片详尽的讲述了公路和楼道间两个循环空间,实际上还隐藏了另外四个,我们按照时间线把它们梳理一下:
空间1:火车,被困者是未知的2人和船夫
空间2:小船,被困者是船夫、继父和继父的小伙伴
空间3:公路,被困者是继父、母亲、儿子(探员)和女儿
空间4:楼道间,被困者是探员(儿子)、哥哥、弟弟
空间5:酒店走廊,被困者是弟弟、新婚的新郎和新娘
空间6:自动滚梯,被困者是新娘和未知的2人
空间1和空间6中必然会至少有“未知的2人”,这是构成循环空间的必要因素,2人之一是前一个循环空间中的生还者,另一人则是诱发循环开始的逝去者。
按照时间分布图,我们能够看到前后两次循环有重叠的人的因素,比如继父在小船循环中生还、在公路循环中死亡,是继父这个重叠因素让两个循环产生了关联。否则没有前后因果关系,每一次循环就是随机发生的,如果循环空间是随机事件,那么也就没有了电影的基本逻辑。
诱发循环的关键是什么?事实上,每一次循环都是由打酱油的第三人死亡引发,即是死亡让循环开始,而前一次循环的生还者又会在这一次循环即将终结前死亡时,透露前情并且设定进入下一循环的“按钮”。
以公路循环和楼道循环为例,前者女儿的死亡、后者哥哥的死亡启动了公路循环和楼道循环;而启动楼道间循环的“按钮”是那辆继父反复告诫儿子(探员)不要登上的警车,警车是连接两个循环空间的纽带。与此同理,楼道循环中电梯也是纽带,它连接的尽头是酒店的走廊。
我们再梳理一下进入循环空间的条件和过程:一次循环中至少由三个人组成:年老者、年轻者和至少一个第三者。循环由第三者死亡作为开始,历经35年,年老者衰亡前将循环空间的真相和进入下一循环空间的通道告知年轻者,而年轻者选择了进入下一个循环。
影片中,继父、探员、新娘临终前的面目令人毛骨悚然,想必身处循环中的人无论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极为痛苦,那么有没有办法彻底摆脱循环空间呢?
实际上,影片中隐晦的给出了答案。继父和探员临终前解释:循环空间都是虚假的,这里是真实世界的反面,这里的每个人在正常世界中都有各自的生活。那么既然如此,是不是意味着,年老者死前反复告诫年轻者的“按钮”就是脱困的金钥匙。比如,小船空间中的红色汽车、公路空间中的警车、楼道间空间的电梯。也许年轻者听从了劝诫,不登上红色汽车、不登上警车、不进入电梯,就能够脱离困境,或者小船前方出现陆地、公路到达城市、楼道门打开。
3.好吧,电影都是虚构的,大多反映了一些现实意义,那么接下来谈谈实现意义。
《洞见》([美]罗伯特·赖特)一书中说:“人类经常无法看清世界,这导致他们痛苦,也给身边人带来痛苦”,这完美解释了循环空间中人们的遭遇。
公路循环中儿子(探员)对于妹妹死亡的愧疚源自于忘记带备用药品,楼梯循环中弟弟对于哥哥死亡的愧疚来自于向探员告密。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愧疚感让儿子(探员)和弟弟陷入循环之中,他们在内心中认为自己的过错给身边人带来了痛苦,他们把自己的心和感知封闭起来,苦行僧式的生活是赎罪的主要方式。而这种赎罪并不能带来真正的解脱,反而给更多的人带去痛苦,也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
影片结尾以剪影的方式向观众展现了公路循环和楼道循环中几个人在现实世界中的不同机遇。
公路循环中,一家四口在公路上并未发生任何意外,他们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儿子(探员)长大成人,恋爱、升学、娶妻、生子,并且成人后真的做了一名探员。后来他发现自己的妻子出轨,激愤下开枪射杀了妻子出轨的对象。儿子(探员)被判有罪入狱服刑,再出狱时已是古稀之年。他的前半生生活在幸福和快乐中,幸福和快乐让他不能自拔,而后半生陷入了牢狱,状若循环空间。
继父则并没有改掉酗酒和滥情的恶习,他经常酒后失态被人殴打,又常常酒后乱性,与不同的女人厮混,一生碌碌无为,最后以浴盆割腕自杀收场。继父的后半生,并没有循环在公路上,而是糜烂在酒醉迷离中。
楼道循环中,被枪击的哥哥得到了及时的救治,并未死亡。弟弟在忏悔中走向了新生活,他邂逅了心仪的姑娘,与她成婚,生了孩子。电影至此,弟弟仍在幸福生活中循环,而从观众角度出发,真的担心让他陷入另一个循环的转折点到来。
从循环空间中的芸芸众生和公路循环、楼道循环中几个人的真实境遇,我们不难看到,每个人的一生充满了各种转折、机遇、危机,而每一个转折点的决策决定了其后的人生轨迹。成则美好幸福相伴,败则堕入人间地狱,可谓“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