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上,苏轼是粉丝最多的一个人。他的一生过于精彩,趣事也非常多。
当年苏轼和弟弟苏辙参加考试,苏轼看了题目之后,一时间忘记了题目上的话出自哪里,他就敲了敲桌子,望向弟弟苏辙。
苏轼的弟弟苏辙马上会意,将毛笔头取下,然后对着笔管吹气,苏轼立刻想明白,题目出自管子注。
苏轼在政治上屡次遭遇不测,幸亏他为人非常豁达,才不至于沉底沉沦。他虽然以词被后人称颂,实际上,他自己却认为自己是诗人。
苏轼开始写词的时候已经36岁,而且他写的词很多不符合音律。南宋才女李清照在论述东坡词的时候,认为他的词就是加了标点符号的诗。
实际上,对于苏轼来说,他的词确实称得上诗余,和他写的诗数量比较,词确实有些少。
今天欣赏的这首诗就是苏轼最为人熟知的一首,全诗如下: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诗是苏轼看着一幅画之后,写出了一首诗,名字叫春江晚景。那幅画今天已经失传。但是从苏轼的这首诗也能想象出那幅画所描绘的大致情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
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篓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加上逆流而上的河豚,都描绘了出了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
明清之际,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名字叫毛奇龄。他博览群书,经学词章各擅胜场。又善于雄辩标新立异。这一次,他就杠上了苏轼的这首诗。
毛奇龄说,为什么一定是鸭先知呢,怎么不是鹅先知呢?
此言一出,很多人就嘲笑毛奇龄过于迂腐,如果按照这样的看法,不要说诗经,就是很多唐诗,也不能幸免,比如说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难道李白去量了吗?
很多网友在看了毛奇龄的评论之后,也感觉他太能抬杠了,过于吹毛求疵。
钱钟书先生面对这一问题,曾经有过自己的看法。毛奇龄说法确实有些牵强,但是他的意思是说,苏轼这首诗过于离散:
唐人诗句,花间觅路鸟先知。鸟先知相对的诗花间寻找小路的人,而东坡这首诗意象繁多,却不知道相对于什么?
钱先生认为,毛奇龄错就错在了不审题,因为苏轼这首诗是看图写诗,所以才会有那么多意象啊?
你以为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