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苏轼(年-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他出生于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祖籍河北栾城。他的父亲苏洵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他的弟弟苏辙也是著名的文学家。
苏轼在文学方面有着广泛的涉猎和深厚的造诣。他擅长诗歌、散文、书法和绘画。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他的书法以行书为主,笔力雄健有力,气韵生动;绘画以墨竹、怪石、枯木等为题材,创作了许多名作。
01《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暖鸭先知。开头用竹林和桃花来点明画面的地点和时间。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意思是说,在春天的早晨,竹林里有几枝桃花刚刚开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用蒌蒿、芦苇等等植物来表现春天的生机和活力。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
这首诗以细腻、敏锐的感受,描写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赞美。诗人运用了大量具体而生动的细节来刻画画面中各种景物特征,并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补充画面中缺少或难以表达出来的信息。诗人还借用了唐代杜牧《初春舟次》中“蒲根水暖雁初下”的诗意来增加诗歌的文采和气势。这首诗体现了苏轼“诗画本一律”的理念,并在他自己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02《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这两句写出了岭南地区四季如春的气候和景色,罗浮山是广东博罗、增城、龙门三县交界处的一座山,有“岭南第一山”的美誉,山上常年云雾缭绕,春天时节花开满山,杨梅、卢橘等果树也随之盛开。这里用“次第新”形容了果树的生机勃勃和更新换代。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两句写出了苏轼对荔枝的狂热爱好和无限欣赏,他每天吃三百颗荔枝,只为了享受荔枝带来的甜美和清新。他说自己愿意永远都作岭南人,表达了他对岭南风土人情的亲切感情和归属感。
这首诗是苏轼在惠州时所作的一首七绝,表达了他对岭南风光和荔枝的喜爱,以及他对岭南人民的同情。诗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岭南四季如春、果树盛开、荔枝甘甜等景象,展现了苏轼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
0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黑云翻墨未遮山:这句用“黑云翻墨”和“未遮山”来形容乌云和山峦,突出了乌云的密集和山峦的高耸。黑云翻墨是打翻了一盆黑色的墨汁,形容乌云很厚重,还没有完全遮住天空。未遮山是指乌云还没有完全遮住山峦,还有一部分阳光透过云层照射到山上。
白雨跳珠乱入船:这句用“白雨跳珠”来形容雨点,突出了雨点的大而杂。白雨跳珠是指雨点像珍珠一样大而多,纷纷打到船上来。
卷地风来忽吹散:这句用“卷地风”来形容风势,突出了风势的狂暴和快速。卷地风是指风席地卷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
望湖楼下水如天:这句用“水如天”来形容湖面,突出了湖面与天空相通相融。水如天是指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平静。
这首诗是苏轼在西湖游览时所作,以骤雨为题材,以生动形象为特色,以拟人夸张为修辞,在二十八个字中展现了西湖骤雨景色和诗人高超艺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