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任何一个想要建功立业的帝王而言,自身谋略才干出众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
你手下有没有一批素质过硬的文臣武将。
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尤其是纷纷扰扰的朝堂。
遍观历朝历代的武将,大都以豪爽耿直,好勇斗狠而著称。
然而文臣却不同,你可以看到一流武将们在朝堂上称兄道弟、插科打诨,却很少看到两个顶级文官相互赏识,相互帮助。
很多同时代的天才谋士,要么以惺惺相惜的对手身份流传后世,要么以前后相继的方式成就一段佳话。
比如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个人绝不可能同朝为官,但却在十余年的激烈对决中互相敬重。
再比如萧何与曹参,前者就像是后者的前辈大哥,两人各自发光发热的时期也刚好错开。
毕竟,文官的心思更加细密,思考更加深广。
可有人偏偏战胜了这种文官的本能,用独具慧眼的判断,让皇帝提拔了另外一个稀世大才,帮助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这个人,便是初唐时期的丞相房玄龄。
慧眼识珠,心有灵犀
房玄龄名乔,字玄龄,自幼博览群书,聪慧过人,十八岁便能考中进士。
早在晋阳起兵的时候,房玄龄就选择投奔秦王李世民。
说来也巧,素未谋面的两个人,居然产生了一见如故的亲近感,仿佛前世的因缘注定他们会共同创业。
投奔李世民后,房玄龄开始担任秦王府记室参军,不仅要为李世民参谋划策,还要管理文书和人事。
作为秦王的臂膀,房玄龄有一个最鲜明的特点:爱招纳贤才。
当李世民大军每每攻陷一座城池的时候,其他人总会极力去搜寻奇珍异宝,唯独房玄龄心无旁骛,一门心思寻找值得吸纳的人才。
比如在击败王世充后,房玄龄就觉得他的旧部张亮是个颇有谋略的能人,于是建议李世民将其收降。
那么,对于内部已经存在的贤才们,房玄龄又会如何对待呢?
高祖李渊平定长安后,太子李建成觉得二弟李世民的势力太大,将来完全可能威胁自己的统治,于是便上奏父王,恳请将秦王府的众多幕僚调任至地方。
李渊本来就对这个老二有些放心不下,眼见太子亲自上奏,干脆就顺水推舟,批准了太子的申请。
这一来,李世民就有些慌张了,因为这个政治信号太过明显。
看着昔日熟悉的下属们接二连三地调走,他心里非常不是滋味。
有一天,李世民就找到房玄龄吐槽:
“玄龄啊,你看父王和兄长这架势,不光是要折我羽翼,还要让我就此失势啊。”
谁知房玄龄一听,只是微微一笑,并没有立即回应。
李世民见状,万般不解,连忙追问道:
“如此危急,何故发笑呢?莫非你已有解决之策?”
房玄龄哈哈大笑:
“虽然您看到众多旧部纷纷离去,但其中十之八九,都是稀松平常的人,没必要太过可惜。
只是有些人的离去,确实会让您痛失臂膀。”
“你说的这些人,都有谁呢?”
“杜如晦,此人是真正的王佐之才,如果您想纵横天下,一定要把他从远方弄回来。”
听完这话,李世民如梦初醒:幸亏玄龄提醒,我险些误了大事。
于是,他当即上奏朝廷,请求将杜如晦调遣回来。
双剑合璧,天下归一
杜如晦回到李世民身边后,一时间不明白怎么回事。
因为纵观历史,同朝为臣的顶级文官很难实现心灵契合,基本都是明争暗斗,为了各自的派系和原则不死不休。
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是才华盖世,众人敬仰的大家,然后却因为政治见解不同,两大派系陷入了长达数十年的斗争,就连大文豪苏东坡都未能幸免。
而身居要职的房玄龄,居然让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从千里之外回到朝堂,他真的对这些毫不在意吗?
在他心里,李世民的江山社稷,百姓的安危福祉,远远比个人地位重要百倍。
在高祖皇帝怀疑、太子建成提防的情况下,李世民的处境早已险象环生。
如果再不聚拢人才,集思广益,那就不是个人小蛋糕多少的问题,而是整个大锅饭能否吃下去的问题。
正是由于房玄龄的大度谦和,杜如晦才拥有了充足的施展空间。
两人共同在李世民账下效命,可谓是一时瑜亮,各有千秋。
有了两位稀世贤才的辅佐,李世民的事业也是蒸蒸日上。
然而好景不长,太子李建成看出此二人绝非等闲,将来必为祸患,于是又暗中作梗,借朝廷之手将房玄龄和杜如晦驱逐出秦王府。
对此,李世民是千般抗拒,万般不舍。
但毕竟周围政治环境险恶,无数双眼睛盯着他的一举一动。
所以,他只能忍痛割爱,眼睁睁看到自己的左膀右臂被逐出京城。
这一别,就是整整五年。
当他们再度出现在李世民的视野中时,已经是公元年。
这一年,太子和秦王的斗争日趋白热化。
李世民身边不乏能征惯战的猛将,却没有运筹帷幄,料敌机先的智囊,这个在瞬息万变的政治斗争中绝对是致命弱点。
于是,他想到了天各一方的房杜二人,但他们已经被朝廷公然驱逐。
一旦私自返回,等待他们的只有死罪。
可李世民心里很清楚:
这既是大唐的国运之战,也是他个人的命运之战,成败在此一举,只能赌上一切。
不久后,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大将尉迟恭带着两位道士进入秦王府,他们就是乔装后的房玄龄和杜如晦。
君臣相见,感慨颇多,一番寒暄后,众人开始酝酿一个惊天计划,这边是日后的“玄武门之变”。
那一天,李建成倒在自己二弟剑下,泣血的玄武门如怨如慕。
低吟悲悯之时,似乎又隐隐召唤着更加雄浑壮美的大唐气象。
房杜智慧的光芒,就像空中的双子星,相映成趣,熠熠生辉。
心有灵犀,共襄盛举
李世民君临天下后,房杜两人当仁不让地位列文官的前二位。
经过多年的沉淀,大家都形成了一个共识:
那就是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
多谋,意味着策略思维强大,能够为问题规划很多解决方案,这是房玄龄的最大特点。
但是,再好的决策也需要选择和执行。
如果不能在眼花缭乱的策略中寻找出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个,那么再多的头脑风暴也无济于事。
而杜如晦,就最擅长选出最合适的方略。
建政之后,经常出现这样一个情景:
御花园的凉亭里,李世民跟房玄龄因为某个决策展开激烈讨论。
李世民说:
“房爱卿,朕觉得如此行事颇有不妥。”
房玄龄回道:
“若陛下觉得此计不可行,不妨听听臣的其他想法。”
来来去去,李世民终于选出了自己心目中的最佳方案。
这时候,房玄龄往往会哈哈大笑:
“陛下莫急,还是等老杜来了,再做决断不迟。”
对于杜如晦,房玄龄始终给予最大的尊重和肯定,而杜如晦也是知恩图报,深明大义之人。
只要房玄龄的方案不是太过离谱,他都只会肯定,不会否决。
身为一代雄主,李世民也会极力为房杜二人扫清障碍,从而发挥全部能量。
房杜分别担任左右仆射的时候,李世民就觉得他们太过繁忙,没有时间去招贤纳士;
于是让尚书省去处理很多鸡毛蒜皮的事务,以便充分解放他二人的工作时间。
有了李世民的支持,房杜二人才能够沉下心来,潜心思考整个唐朝的官僚体系和人才选拔制度。
因为他们二人是举世闻名的经典组合,一个多谋,一个善断,所以在国家吏治改革的问题上,房杜二人也极力主张人才之间的有机结合。
宁愿砍掉人浮于事的职位,剔除一些不合理的人才选拔标准,也要科学搭配,合理安置,让有限的人才队伍产生无限的化学反应。
经过房杜二人的梳理和改造,唐朝初年的行政体系和人才选拔体系就变得非常高效合理。
世人眼中,杰出的天才一定要分庭抗礼,势不两立,才能激发无穷的创造,上演超凡的戏码。
可在房玄龄和杜如晦之间,没有文人相轻的行业法则,没有你死我活的政治立场,只有相辅相成,共谋大事的豁达与坦荡。
在他们心中,没有那么多天生注定的抗争,不过是代代无穷的庸人自扰。
同一片山河,同一座宫殿,他们怀揣着经邦济世的理想,在瞬息万变的世间保留着彼此最诚挚的信任与尊重。
羚羊挂角,光风霁月,房杜二人留下的政治遗产,也随时间化作细雨轻烟,滋润着万物,缭绕着众生。
这便是真正的大唐气象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