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无限 >> 无限选择 >> 正文 >> 正文

中东与印度的文化有什么区别让我们来对比一

来源:无限 时间:2023/5/9
中科白癜风微信账号 http://m.39.net/pf/a_4580351.html

这个话题应该很简单,说起这个话题的原因是,国内很多人似乎分不清楚二者的区别,似乎提到二者印象上都是“头巾”,其实二者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而且可能是内在差异最大的两种文化。那今天就让我们来比较一下二者,看看它们到底有什么区别。

在前几年的网络上还流传着这样的以讹传讹的言论:好像从新疆往西文化上都是印度?说实话个人不知道这个说法是如何得出来的,印度的文化很大程度上局限在南亚次大陆,最多影响到东南亚一带,从新疆往西是中亚,再往西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这些地方都是中东文化区。

我们先来看看二者的文化:先说印度。印度文化的主干和核心是雅利安人在公元前年左右进入南亚次大陆后,在次大陆上建立的一整套宗教、制度和生活方式,它的主流是婆罗门教,这是一种古代印欧民族的多神教的其中一支,婆罗门教没有明确的具体创始人,它由古代的吠陀教发展而来,其核心教义分为三大纲领,分别是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

婆罗门教是印度文化的真正核心

吠陀天启,就是说吠陀是婆罗门的根本经典,吠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吠陀指吠陀本集,它分为《梨俱吠陀》、《耶柔吠陀》、《娑摩吠陀》和《阿闼婆吠陀》4部。广义则泛指所有婆罗门教经典。天启意为“诸神的启示”,意为由婆罗门教众多神祇所组成的神灵体系对婆罗门的启示和指导,由婆罗门代表印度诸神传达这些经典,本质上是一种神话的教义。

在印度,只有婆罗门阶级才能够有资格解读教义,这就是吠陀天启的根本含义,其教义体系庞杂,但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人生存在轮回,而且生来即是如此,人所要做的就是各守本分并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奋斗,只要不断奋斗,就可以在不断的轮转中寻求得好的生活,轮回是诸神的旨意,不需要脱离轮回也不能够脱离轮回,否则就是背叛诸神,最高的追求是能够做到和最伟大的本源“梵”合为一体,但是呢,如果你生来命运不好,也要坦然接受,以便在不断的轮回中尽快轮回到好的地方去。可以看出这就是一种体系化了的印欧神话。

印度人强调轮回,但是它的宗教是不主张脱离轮回的,轮回在印度主流文化看来,是神的安排,生活本就如此。一个人如果一生做好事,那么下辈子可能会到一个好的地方去,但是所有的福泽都是有限的,一个人从好到坏,再从坏到好,然后如此循环往复,是不可更改的宇宙法则,无论处在什么位置,你只要做好你自己的事情就行了。这叫“恒法”,意为“永恒的法”,至少从年前开始,南亚人就一直信奉这种“永恒的法”。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婆罗门教的奋斗不能用一般世俗意义上的奋斗来解释,它的奋斗可能是苦修,也可能是纵欲,每个教派都有自己的方式,都有自己的目标,在印度,人的一生被这种生活方式所覆盖,几千年来一直如此。

祭祀万能,是婆罗门教的第二大纲领。祭祀来自雅利安人的传统,顾名思义就是对诸神的祭祀。印度人认为在生活上的方方面面都可以通过这些祭祀来解决。祭祀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利益、愿望的满足和事业上的成就等等。然后是希望可以消除罪业,得升天界,还有向诸神表达感谢乃至沟通的作用。从制度层面来说,祭祀是一种礼节,可以增加婆罗门的权威和规范教徒的举止。比如有些王公想要对外扩张,就举行那种非常著名的“马祭”,以求战争成功。这个时候王公贵族就有求于婆罗门了,可以趁机加强婆罗门权威。

婆罗门至上。这一条位列第三,但其实是最重要的一条。它涉及到印度几千年来的种姓制度。在历史上,印度次大陆被入主了不知道多少次,但它们都没有改变雅利安人的制度体系,没有动摇婆罗门的地位。

种姓制度是婆罗门教最重要的教义,一种基于种族的等级制度,显示出印欧民族的文化观

众所周知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四个不同的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此外还有一个叫“达利特”的处于四等级之外的“非人”阶层。婆罗门即为印度的宗教祭司集团,地位最高,从事文化教育和祭祀,掌握着精神层面,统治着南亚的精神世界。刹帝利是贵族和军人,各国国王和贵族,以及他们手下的军队及其家属都属于这一阶层,掌握着政权和军队,但在精神上受到婆罗门的控制。吠舍就是平民,主要经营商业贸易,其实理解成富民比较合理。首陀罗地位最低,相当于奴隶,其人口很大部分都是被征服的南亚土著,从事农业和各种体力劳动。

种姓制度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种族等级制,肤色越浅的人地位越高,雅利安人的后裔是高种姓,当地的达罗毗荼人是低种姓,达罗毗荼人与南印度澳大利亚棕色人种的混血为更低的种姓,据现有证据表面,婆罗门阶层与欧洲各民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刹帝利阶层则可能是雅利安人后裔,也可能是其他的肤色较浅的地中海人种的后裔,总之相对低一些的肯定有混血,地位越高,混血就越少。

婆罗门教的外围,有着六派哲学,分别是弥曼差、吠檀多、数论、胜论、正理论和瑜伽,这六派哲学共同尊奉吠陀经,被称为印度的正统派哲学。是阐述婆罗门思想的印度主流哲学。非常类似古希腊的那些在宗教之外的哲学派系,它们有的受宗教影响很深,有的浅一些。

后来印度出现了沙门运动,出现了佛教、耆那教等其他宗教,还有一个顺世论,这三派被称为非正统派,它们不认同婆罗门教的教义,前两者认为轮回可以脱离,后者则表示不在乎。

所以印度的文化就是婆罗门教为核心,以六派哲学为羽翼,兼容一些非正统派,吸收一些外来的东西,在南亚次大陆上一家独大,它比较独立,说白了它有它自己的一套。

而中东人的文化起源于古代的新月沃地,早期也有多神教,它的文化显示出一种一神教与多神教的二元对立特征,目前的中东本地多神教的残留已经很少,大部分地区伊斯兰化,伊斯兰教起源于阿拉伯半岛的汉志地区,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亦起源于中东,是受到犹太教的影响。所以这三种宗教其实有着同一个起源,它们都是一神教。这种一神教如果要进行概括,它们也有着以下几个特征。

而中东则是三大一神教的发源地,仅这一点二者就不可能相似

首先是先知传统。这种传统来自于闪族古代,神既然只有一位,那么负责与神沟通的人便是先知。但先知的数量也不是无限的,每个时代往往只有一位先知,摩西是先知,耶稣是先知,穆罕默德也是先知,有很多人强调伊斯兰教“封印至圣”,但其实中东还产生了巴哈伊教这种宗教,它重新打开了这种先知传统,宣称上帝有了新的启示,以后还会不断有新的先知出现。教义我们先不讨论,这个反映了什么呢,它本地是有它的内在的传统逻辑的。就是这种先知传统,每个时期都会产生符合当时社会环境的新的先知,以此来保证闪含文明的延续性。

然后是强调一神,禁止偶像崇拜。像印度的那种“婆罗门是神”的思想在中东是不可能有立足之地的。印度人不吃牛肉,因为牛在婆罗门教中的地位神圣,是印度诸神的坐骑,那中东那种地方别的先不说,大部分地方都是沙漠,放着放牧的牛肉不吃吃什么?中东古代曾经有过多神教,后来教义原始发生了很多原始社会和奴隶制时期以宗教为名义的残暴统治和淫乱现象,感受到这种弊端的当地人逐渐废弃了古代的多神教,又由此产生出一神教与多神教二元对立的观点。在伊朗相当明显,在其他地方也是如此。

然后更重要的一点是,它存在严重的非国家行为体的现象,国家认同度低,人员跨境活动广泛,这种非国家组织名目繁多,但最主要的一种叫做兄弟会,它有些类似于某些拜师学艺的徒弟会组织,内部传人,凝聚力极高,但对于外部只有很低的信任度。印度是种姓的等级制度,中东则强调“四海之内皆兄弟”,至少原则上或者明面上比较平等,因此它吸引力要大于印度文化,所以它的宗教在世界上传播范围极广,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个原因。

总之,如果你稍微分清楚一神教和多神教的区别,就不会得出二者相似的理论。婆罗门教号称有3亿万尊神,在印度,神甚至比人多,每个地方都有极其夸张的神庙,各种夸张的、色彩鲜艳的雕像,这在中东是不可想象的。

先知传统是中东区别于印度婆罗门的一大特征,图为巴哈伊教建筑灵曦堂,一种最新的中东宗教

上述的宗教和文化比较相对抽象,我们再来看看最直观的区别。对于二者相似的较为容易引起误解的地方,其中之一是二者的建筑。有很多人一提到印度建筑,马上脑海里就想到泰姬陵对不对?寻思着泰姬陵好像和中东的建筑很像?像就对了,因为泰姬陵就是中东文化的建筑。

泰姬陵是伊斯兰建筑。泰姬陵建造的背景是莫卧儿帝国时期,这是一个从外面入主印度的外来穆斯林王朝,建筑特点是中东风格很正常。至于它的故事背景,皇帝和王妃的爱情也好,还是生孩子生到油尽灯枯也好,这个是另一个话题了。

中东建筑的特点是左右对称,风格简洁明快,不主张修饰夸张鲜艳的人物和动物塑像,而是使用精美的几何图案进行装饰。其最常见、最突出的特点是中间上边的圆型穹顶,它来自古代东地中海地区的传统,深刻影响了中世纪的欧洲,基本上在这个世界上你只要看到一个圆顶建筑,无论它是拜占庭风格还是意大利教堂的文艺复兴建筑,都带有闪族的影响。无论是教堂、清真寺、犹太会堂还是拜火庙、巴哈伊教的灵曦堂,都存在类似特征的建筑。很多国家的议会也受到此风格的影响。

泰姬陵就是这样的一种建筑,首先它是一个对称结构,中间的大圆顶,门窗也都是圆拱结构,周边四座宣礼塔,呈整齐的对称布局,通体洁白,显示出中东人的审美特征:简洁、清凉,十万里大漠,暖色一般用不起来。宗教改革时期的新教强调一神教成分,教堂的装饰风格也不喜欢使用人物塑像。

印度的所谓代表建筑泰姬陵是一种典型的伊斯兰建筑,无法从根本上反映真实的印度文化

而印度本土的建筑不是这种风格,或者说至少从几千年前雅利安人入主印度之后,印度的建筑风格就不是这样的。印度建筑的风格非常夸张,色彩非常美妙艳丽,每一座神庙上都塑满了雕像,一座神庙的雕像少说也要数以千计,很多数以万计都不在话下,说实话,印度人的寺庙艺术性很高,色彩的丰富度上绝对属世界第一。

而且印度人的寺庙其实更接近欧洲人的风格,那种塑像很多、造型夸张而且尖顶很多的哥特式教堂,其实就是一种欧洲本土化了的教堂,至少单从观感上来说,印度人的建筑更类似哥特式建筑,与中东建筑没有任何相似之处。其实只要稍微查找一下印度教寺庙的建筑,马上就会发现很多这种风格夸张、色彩鲜艳的印度特色建筑,泰姬陵的建筑艺术无人否认,但它确实不是印度本土的东西。

另一个容易引起混淆的部分是二者都有缠头巾的习俗。其实这个如果仔细分辨一下,也不难辨认。首先缠头的习俗在欧亚大陆从东往西几乎所有南方民族中都有存在,包括汉族。

从东往西,像江西、湖南、四川等地的汉族人,有不少地方也都有缠头巾的习俗,苗族、彝族、白族等南方少数民族,还有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都有类似习俗。这个缠头的习俗没有一般人想得那么复杂,除了北非一带可能有一些带有某种礼节的成分之外,其余地方都很简单,就是因为南方太热,缠头巾防晒。有人说那不热吗?这个个人也不清楚,不过在西亚、南亚、东南亚和中国南方部分省区,尤其是在前工业时代,这些地方要是长时间在太阳底下进行耕作或者活动,容易晒伤。像在伊朗,要是不缠头巾估计一天都撑不下去。所以缠头只是一个气候造成的共同习俗,并不能够作为上述这些地方文化相似的论据。

这才是真正的印度建筑风格,五颜六色千奇百怪,与中东的差别一眼就能看出来

而且头巾是有区别的。印度人缠头巾最著名的就是锡克人。锡克教徒缠头巾的原因是为了反抗当时的穆斯林外来统治者的一些歧视性政策,就是类似于:你不让我缠,说缠头巾是特权,我偏要缠。就是这么来的。而且它的头巾样式是中间有一个倒“v”字型,把头巾缠紧,这个据说应该是非常热的,但是印度人嘛,喜欢开挂,所以也就不在乎了。

那中东就是为了防晒,就没那么紧了。而且,中东人除了缠头巾,更多的,尤其是越接近地中海沿岸,近东,接近欧洲的部分,也就是阿拉伯人的地方,它其实更流行包头巾,或者类似于一种兜帽,就是一般人,包头巾一般是一块头巾用一个箍进行牢固,这个是贝都因人常见的形象。在接近西方的地方,像叙利亚、以色列和埃及这些地方,就是一种类似兜帽的东西更常见,这种兜帽就是类似一般人的羽绒服上的帽子,说实话,这种帽子很大程度上是西方人受到中东影响后所产生的一种服饰,穿上之后非常类似某些刺客或者神秘人之类的。其实就主要是防风沙和防晒用的。

所以一般的,如果你见到哪个影视剧或者游戏、动漫上有白色的圆顶建筑、沙漠广布的极端气候,缠头巾和包头巾的兜帽并存的服饰风格,那基本上就是以中东为主的。而如果是一座寺庙上几万个神像,恨不得几百种色彩,尖耸林立的塔楼,再加上一些经典倒“v”字型头巾,那基本上印度无疑了。

锡克教徒的头巾呈倒v字型,与中东不同

这个应该不难分辨,有的人看到一座白色的圆顶清真寺建筑,张口而出:“啊,印度!”估计印度人听了会很尴尬的。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印度次大陆不断地受到来自西北方的民族的入侵,而这些民族大部分都是中东系的民族,即使是后来的大英帝国,即便英国人再三强调印欧人的共同祖先,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以基督教为代表的中东系文化的影响,所以就出现了这种人们看到圆顶,就想到印度,因为印度距离中国近,而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印度人的文化很大程度上被中东人代表了。

如果英国不殖民印度的话,按照当时莫卧儿帝国的趋势,印度的婆罗门势力早晚要被闪族人的文化彻底取代的,现在的印度之所以感谢英国的殖民,有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英国殖民者让本地的印度雅利安人翻身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它俩相似的那部分,有一些是来自伊朗的雅利安人,毕竟是亲戚关系,互相之间有一些相似度是正常的。不过伊朗雅利安人本土化程度是最深的,伊朗雅利安人没有保留住印欧人的早期文化,这个因素其实很次要。

而中东人的头巾更多是包起来的,像连体帽一样垂下来,有更多的地中海风格

由于中东人对印度次大陆的不断渗入,它们二者的相似度,只可能是往中东人的文化上趋同,而不可能是往印度的文化上趋同,只可能在印度出现越来越多的圆顶建筑,不可能在中东出现雅利安人的湿婆神庙之类的东西,所以在看到一个圆顶建筑的时候,先不要着急下意识脱口而出印度,因为印度的建筑风格没有圆顶。

如果你要说那个在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也就是现在的巴基斯坦的话,它倒是很接近中东。或者不如说它本来就是大中东的一部分。而南亚的这个恒河印度,其实根本就不叫印度,印度本土人对他们国家的称呼,叫做“婆罗多帝国”,意为婆罗门之国。印度文化的内核就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后来进行了改革,被西方人叫做印度教,其实印度本地人不大用这个名字,后来出现了诸如印度教民族主义这种东西,印度教这个称呼才开始流行。而且,“印度教”,这个名字很大程度上代指印度内部那些不断进行闪米特化、一神教化的教派,所以还是称呼印度婆罗门的宗教为婆罗门教比较好。

这才是印度建筑,感受一下这个风格

印度高种姓人的东西,其实和古典时代的欧洲是很相似的,多神教的核心,辅以各派哲学,比较百花齐放也比较迷信,类似于疫情不用吃药之类的。在以前,由于印度距离我国近,大家提到印度就想到泰姬陵,这是一种忽略中东而又不真正了解印度的行为。现在,中东的影响在各方面越来越大,已经不可能再忽视,于是国人又开始忽视印度,总之在这个过程中,婆罗门教的建筑、服饰甚至饮食习惯等等,一点儿存在感也没有。就说一点,印度人不吃牛肉,一群人看着中东人吃牛肉管那个叫印度,这个真的很尴尬。

如果观察一下印度教的寺庙,你看不到一点儿中东人的教堂、清真寺的风格,说泰姬陵是印度建筑的代表,有点儿类似于说布达拉宫是汉族文化的代表,而且差距更大,汉藏同属中华民族,中东和印度都不是一个文明区。

印度呢,挺搞笑的,有个地区性大国的架子,近来闹事不少,国人好像挺重视,其实它的影响力也就限于南亚。印度的重要性不在于它自身,而在于它对欧洲列强的意义,无论是地缘上还是人文上。而中东呢,它本来就不走大国路线,因为根本不需要,它的跨国行为体是它影响力的根本保证,以色列不靠国土和人口,靠跨国商业集团,阿拉伯也不靠它本土的那点儿沙子和石油,靠跨国宗教集团,离开这一点,闪米特就不称之为闪米特了。如果你要问哪个更厉害,按照国际关系的逻辑,当然是印度更厉害,纸面上没有一个中东国家能比得过印度。但是在深层的文明逻辑上,印度不可能走出南亚,婆罗门种姓制度是要依托地理基础的,而这一点,中东人不需要,闪米特人的影响力,不是和印度一个级别,而是和整个印欧语系诸民族一个级别,这就是它们最大的差别。

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