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明太祖朱元璋,许多人会十分佩服他的雄才大略和治国水平。
朱元璋出身贫苦,却能够在元末兵荒马乱之时创出自己的一番天地,成就属于自己的霸业,并且在成为明王朝的首位皇帝后依然保持优良的作风,兢兢业业地做好“皇帝工作”,即便是现在的工作狂也可能比不上这位勤奋的皇帝。
朱元璋可以说是出了名的敬业,完全不把做皇帝当成一种享受。
而这位勤奋的皇帝,在生孩子方面也不差,朱元璋共生了26个儿子。而这位大明朝的缔造者为了子孙后代可以继续传承百年,亲自为后代做好各种准备,其中连子孙后代的命名都想好了。
不过,朱元璋为后代命的名却被人发现惊人地与化学上元素周期表高度相似!这其中有什么奥妙呢?
一、五行命名法
朱元璋虽然被称为明君,但在子孙后代和王朝基业上却十分迷信。也许是因为小时候出生于农村,对于五行学说比较信服,于是他按照中国传统的五行学说,以“金、木、水、火、土”的顺序给子孙后代命名。
像他生的儿子们,朱标、朱棣、朱棡等,都是他们的排字都是“木”字旁的,而至于到了朱元璋的孙子,则由宗人府依据传统世次顺序取两个字命名。前一个字由朱元璋取,后一个则必须是以五行做偏旁的字。
也许有人会疑惑为什么朱元璋会做出如此让人哭笑不得的行为,因为深受小时候思想影响的朱元璋认为五行学说中“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样的无限轮回学说能够让自己的子孙后代无穷繁衍,生生不息,王朝一直延续百年,兴盛不衰。
朱元璋也是煞费苦心,为了大明朝的延续,将自己死后一切身后事都安排好。
朱元璋给后代定下凡是皇族子孙,命名最后一字必须带有五行偏旁,且在那时的封建时代,皇家子弟地位高贵,命名更是不能马虎,必须高贵典雅,讲究礼制。
而老朱家的子孙也的确听老祖宗的话,像比较有名的建文帝朱允炆,火字旁,明宣宗朱瞻基,以“土”为底,明英宗朱祁镇,“金”字旁,明宪宗朱见深,“水”字旁。可以说朱氏王朝的皇亲国戚们都是按照五行说来给孩子命名的,一直循环下去。
二、与元素周期表惊人的相似度
朱元璋后来为了保证自己的明王朝能够延续千秋万代,以及为了自己子孙后代能够在自己驾崩后还能享受很好的皇家待遇,于是效仿前朝在各地分封王侯和土地给自己的儿子们。
比如最有名的就是燕王朱棣就分封到战国时期的燕国一带,就是现在的北京、天津一带。且朱元璋早早为后代们排好字,比如太子一系就是按照“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来命名。如果没有意外,将会一直延续下去,但后来在朱元璋去世后不久,就发生叔侄争皇位的大事。
不过,即便后来发生建文帝削藩、朱棣起兵、靖难之役等一系列大事后,皇室仍遵从祖训,以五行给后代命名。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皇室一族的一些闲散王爷在没有权力之后放纵自我,一下子给皇室添了不少新丁,导致出现命名不够的尴尬局面!
因为皇室命名,既要符合老祖宗朱元璋的五行命名祖训,又要高贵典雅有意蕴,虽然中华汉字多,也难以满足如此苛刻的要求。
后来干脆也不讲究什么高贵了,用起“锥、锯、铲”等比较接地气的字。字还是不够用了怎么办?
那就自己造一个字!像“锡、镭、钒、钴”等字都是被老朱家的家长们绞尽脑汁造出来的字。
后代们也不管这些字的具体出处或是内在含义,反正符合老祖宗的祖训要求就对了!
不过我们现在看来这些字是不是很熟悉?没错!这些锡、镭、钒、钴等字就是化学中最常见的元素,它们常常出现在元素周期表中!
三、都是翻译惹的祸
为什么朱元璋为后代命的名和后来化学中最常见的元素周期表上的一些字具有高度的一致呢?难道朱元璋可以预测到百年之后的化学元素?非也非也,其实这一切都是翻译惹的祸。
我们都知道,化学一开始并没有在中国原生出现的,而是在近代西学东渐时,我国的有识之士为求国存亡而将外国的“化学”这门学科传入中国。当要把外国的知识、字母翻译为汉字,这之间就存在翻译中要求的“信、达、雅”的问题。
而且由于一开始的翻译学者们也是对英语不是很熟悉,对英文的专业化学知识和名字也不完全了解,甚至都不了解该英文字母中化学元素的具体代表。
清末学者、科学家徐寿在翻译元素周期表时,采用音译的方式,气体元素翻译就一定要带有“气”字旁,金属元素翻译就一定要带有“金”字旁,并以此定下翻译规矩。
老先生也是好心想让国人更容易理解外文元素,可没想到也犯了同朱元璋一样的错!
后来的学者们翻译元素周期表时发现,又要找到带“金”字旁的汉字代替外文元素,还需要符合翻译的规矩,这可难倒了翻译学者们。
而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人发现明王朝的那些皇室王族们的字不少带有“金”字旁,且意思都大概与金属相关,把他们的字用在翻译上,这不就正好解决元素周期表的金属元素翻译难题了吗!
于是就这样,初代化学元素周期表的翻译者们就一边借用着老朱家的族谱,一边翻译外文。
并非朱元璋未卜先知,而是他定下的规矩让他的子孙后代们在命名上想破了头脑,出现乱造字乱命名的情况;而同时也是受限于时代因素和学识状况,外文翻译汉字的过程中出现的难题,两者结合,才闹出如此哭笑不得的闹剧。
只能说有时候联系就是怎么意外,不过也希望类似的闹剧不会再次发生,因为知识不应该与偶然和意外搭上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