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要研究动漫的商业模式,那么《鬼灭之刃》一定是他避不开的作品。
作为近年来在商业上最为成功的作品,其剧场版动画《鬼灭之刃:无限列车篇》,上映仅10天便突破百亿票房(日元)的成绩,并最终以.2亿的票房成功登顶日本影史票房冠军。
这股“鬼灭之刃”的狂潮不仅随着电影点燃了圈内的热情,更是一飞冲天,成为了疫情中日本的经济支柱。
从模型玩具,到生活用品,甚至在电车巴士上,无不可见《鬼灭之刃》的身影。就连日本前首相菅义伟在国会发言时,都要引用《鬼灭之刃》的招牌台词——
“请让我使用‘全集中呼吸’答询”。
但与此同时,《鬼灭之刃》也饱受争议。伴随着电影的大火,舆论中也出现了诸如“德不配位”“质量对不起票房”等反对声音。
甚至于衍生出“鬼灭骚扰”一词,即:部分粉丝向身边的人推荐《鬼灭之刃》这部作品,一旦对方表示不喜欢或者对其不感兴趣时,这些极端的粉丝便会开始阴阳怪气对方,嘲讽和否定对方的审美能力。
然而抛开原作的争议,褪去作品的狂热,在电影上映一年多后,第二季动画尚未播出的今天,重新以理性的角度回看这部动画电影。
我们不禁发问:“《鬼灭之刃:无限列车篇》真的是一部好作品吗?”
电影的剧情并不复杂。
在蝴蝶屋完成修炼后,炭治郎四人奉命坐上无限号火车,并与炎柱杏寿郎汇合,共同调查发生在无限号火车上的恶鬼食人事件。
在此过程中,鬼杀队一行人不知不觉间中了下弦之壹的鬼血术,被迫陷入沉睡。
同时,下弦之壹用美梦作为条件,派出普通人进行刺杀,想要将鬼杀队一行人扼杀在美梦之中。
关键时刻,炭治郎利用自杀的方式脱离了鬼血术的控制,从睡梦中苏醒。他在制服了普通人后,赶去与下弦之壹进行战斗。
经历几番鏖战后,下弦之壹将身体与火车融为一体,开始以全车人的性命作为要挟。只身一人的炭治郎无法护得全车人的周全,好在炎柱杏寿郎等人恰巧苏醒,帮助炭治郎稳住了局面。
在众人的帮助下,炭治郎和伊之助得以抽身去寻找下弦之壹的弱点,并最终将其消灭。
然而正当众人松了一口气时,上弦之叁毫无征兆地突然杀出。
为了保护众人,身为炎柱的杏寿郎挺身而出,却仍然不敌恶鬼,在战斗中节节败退。为了战胜上弦之叁,杏寿郎用燃烧生命的方法战斗,想要将上弦之叁限制在此,拖至天亮时同归于尽。
但可惜杏寿郎的计划没能成功,上弦之叁断臂逃生遁入黑暗,而杏寿郎自己也壮烈牺牲。
目睹了炎柱的牺牲,主角四人组继承了杏寿郎意志,再次踏上了旅途。
如果把剧情再次精简地概况一下,无非分为:遇险、脱困、战敌、牺牲,四个部分。
但正是这个简单的剧情,却依旧难以自圆其说:
既然下弦之壹有塑造梦境的能力,为什么他不制造与现实相似的梦境,诱导炭治郎在现实中自杀?
炭治郎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凝聚了巨大的决心,才用自杀的方法脱离梦境,其它人是怎么恰好在他需要时苏醒的?
作为导致杏寿郎死亡的强大反派,上弦之叁为什么会出现在此?(漫画里说了理由,但剧场版就是没拍)
以上种种问题,都没有在电影中给出可信的答案。
别问,问就是剧情需要,再问你就是硬杠。
如果以上的问题还能算是剧情上的小瑕疵,那么整部电影剧情结构上的问题,更是成为《无限列车》通往优秀的巨大阻碍。
作为一部电影,它在前后两部分上是割裂的,缺乏情节上的联系。
前半部分与下弦之壹的战斗中,故事以炭治郎作为主角,主打煽情戏码,中间夹杂着耍宝的桥段活跃一下气氛。
后半部分与上弦之叁的战斗中,则是以杏寿郎为主角,表现热血的氛围,突显杏寿郎的回忆中母亲对他教导“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信念。
两个部分在逻辑上缺少正常的因果关系,突如其来的敌人更像是单纯为了发刀而来,强行将“便当”塞进了杏寿郎的嘴里。
这样的结构安排放在TV动画中,由集数可以进行自然的分割,但放在电影里,就成了乱炖一气的要素叠加。
利用梦境继续第一季中煽情的亲情戏份,确实能够收割观众的泪水,但代价却是挤压了本该留给杏寿郎通过梦境塑造人物形象的时间。
最为直观的对比是,炭治郎的回忆用了大约10分钟,而杏寿郎的回忆仅仅只是其一半。
其导致的结果,就是杏寿郎的空洞过去:如何继承母亲的信念?如何面对父亲的颓废?如何承受弟弟的期待?在成长为柱的过程中,他所坚守的信念,又在内心深处经历了怎样的矛盾与挣扎?
以上这些,在电影里要么一笔带过,要么根本不提。
没有对比、没有冲突,杏寿郎的存在更像是打给主角团的一剂强心剂,而非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
这样粗浅的角色塑造,让观众无法进入他的内心深处,也就注定了杏寿郎的牺牲不能打动所有的观众。
而与之相对的榜样,是动画的第一季19集。炭治郎在与下弦的战斗中,自己无法获胜的理性与必须救下妹妹的感性相互冲突。
再借由此前故事的感情铺垫:失去亲人的痛苦、对自己弱小无力的悔恨,多种复杂的情感相互交织。
最终在一曲《灶门炭治郎之歌》中,兄妹间强烈的羁绊就此升华,催人泪下。
除了剧情上的不连贯,电影在主旨上也没能贯彻。
作为《无限列车》的主角,杏寿郎是纯粹的利他主义者,他的行动和语言都遵从着“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信条。
但这样的主旨仅仅局限在杏寿郎自身,并没能在通过情节和周围角色进行更为充分的展现。
与杏寿郎的利他主义不同,被下弦之壹蛊惑去刺杀鬼杀队的普通人,奉行“强者自顾、弱者淘汰”的上弦之叁,都是与之相对的利己主义者。
但是他们之间的互动,既没有强烈的观点冲突,亦没有深刻的价值观探讨。
说几句无关痛痒的台词,讲两段装腔作势的漂亮话,注定只能是对主旨的隔靴搔痒。
总体而言,《无限列车》名义上作为动画电影,却远没有电影应有的结构与水平。
情节衔接生硬,人物塑造粗浅,主旨表达浅薄……而这一切问题的源头,似乎都指向一个最关键的错误——无限列车篇的故事,似乎并不适合直接照搬成电影。
对于连载动画的电影版,大体上都遵循以下几种模式:
对于原作而言前传性质的作品,如《游戏人生Zero》、《罗小黑战记》,它们往往具有补充原作设定、讲述故事起源的作用。
具有外传性质的作品,如《刀剑神域:序列之争》、《柯南剧场版》系列,它们多是独立于原作本身,和原作没有太多的联系,近似于平行宇宙的作品。
更加彻底的,则是在原作基础上扩展而出的if线作品,如《新·福音战士剧场版:终》,它们的存在,更多的是补全观众心中对某些角色或情节的遗憾。
但无论哪种方式,都在避免涉及原作本身的故事情节。最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原作的情节从一开始就没有针对电影化的结构设计。
毕竟,没有人能够预料到一部作品是否能够大火,又是在哪一段剧情时正好能够电影化。
不经改编,直接照搬原作的故事情节,显然难以支撑《无限列车》成为一部出色的电影。
这样为了电影而电影化的作品,更像是为了从观众口袋掏钱,彻头彻尾的商品。虽然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却也表现出飞碟社在编剧问题上对观众的敷衍。
生意而已,挣钱嘛,不寒碜。
公司要运营,员工要吃饭,《无限列车》的成功也为日渐疲软的业界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但不在剧本上下功夫,缺少核心的思想,只是拿炫目的特效、华丽的打斗糊弄见识少的“轻度”观众,远不能称得上对得起观众,也很难说是一部佳作。
毕竟,那些真正“名垂青史”的作品,每一部都是饱含作者真情的心血力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6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