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前言:曾经有朋友提建议让写我这个《一日一字》的栏目,介绍每个汉字的生成演变,一直没有动手写这个系列的文章的原因是这个工程太过浩大,如果不是沉下心来,一个字一个字的抠,这个系列就没办法完成,毕竟《说文解字》个汉字的汉字量如果依每天一个字去分析写来,显然需要20多年的时间,这太久了。
最近又写到何震的“六书不精义入神,而能驱刀如笔,吾不信也。”觉得“六书”与汉字生成实在是篆刻必修的功课,于是觉得只要学篆刻,就躲不开这个内容,于是思考《说文解字》连带重文(就是汉字的异体字)在内有个字,但却统驭在个部首之下,而有些汉字一旦认识一个,就会认识与之互相关联的同根字,这样想来,一部《说文解字》陆续写下来,大致一年的时间就可以写完,倒觉得任务也并不沉重,似乎又容易完成了,于是,打算写下去,因此并不限于一日一字,而是从单字写起,连带介绍相关的汉字。此系列文章中字的排序,也以《说文解字》的字序为准,便于篆刻爱好者对照。
正文开始:
今天写《说文解字》的第一个汉字:“一”,相关的字如下:
(最初的几个字)
在中国文化里,“一”不仅仅是数字的开始,也代表万物起源,因为跟“天”、“地”、“神灵”有关的汉字都具有这个符号。先秦典籍里称:“万物本于一”,早期的中国人,在造字之初,即把一列为所有汉字的起始点,《礼记》里说:“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这是儒家的起源说,即“天生万物”,“天生蒸民”。而“天”起源于“一”,在古文字里,“一”也有“天”的意思,有时,“一”也有“地”的意思这个后面会陆续提到。
(一)
《说文解字》里说:“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凡一之属皆从一。”古人认为,天地是从一开始的,“一”蕴藏着无限大的能量,从无到有,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由“一”生出。后面大量的汉字跟“一”有关系,遇到的时候再说。同时代表数字,一横就代表数字一,同理,二横就代表数字二(注意上下两横必须是一般长短,否则就变成会意字的“上”或“下”了。)三横就代表数字三,四横就代表数字四。
(一的古文写法)
凡是在《说文解字》中注明”古文“的,比如“古文某字样的,就是该字的古文写法,比如上图,《说文解字》里说“古文一”,其实就是古文“一”字的写法,这个字,现在会计们还偶尔用它,是汉字“一”的大写写法,与“壹”有相同意义,其实,这个写法古文就是这样写的,并不是现代新产生的新写法。
(元)
《说文解字》称:“元,始也。从一,兀声”,始,指万事万物的发源。”《说文解字注》徐锴说“不当有‘声’字”,似乎这里不该有这个“声”字,这一句只是解释“元”字的组成,即上面一个“一”,下面一个“兀”,并不标明这个字的读音,但他后来又说凡是《说文解字》里标明“从某、某声“者,都是”六书“造字法里的”形声“字,至于这个字的读音,他称是“愚袁切”,即愚字的声母,袁字韵母及声调,读yuan二声。除了万物起源的字义外(“元凶”、“元旦”、“元年”就是用的这个字义),这个字还有“头部”的意思,比如后来我们说的“元首”,还有“上天”的意思,如“元神”,“元命”。
(天)
《说文解字》“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天”字的写法是上面一个“一”,下面的“大”,“大”是一个人站立的姿态,读音是“他前切”,即tian二声,现在的“天”已发展为一声。
(天的本义)
显然,这是一个会意字,凡是会意字,都是“合二字以成一语”,比如天,就是“一大”就是“天”,“止戈”就是“武”。甲骨文里的天和金文的天字形差别不大。不同的是甲骨文字形里,有一种写法上面是二横,上横短,下横长,以会意方法指“高高在上”的天,下面则是一个站立的“人”。如图:
(天的甲骨文写法与金文写法)
下一个字是丕,小篆的写法是:
(丕)
《说文解字》原文:“大也,从一,不声。”这是一个假借字,就是“大”的意思,又注了两个音,“敷悲切”。古音在第一部。“铺怡切”(这是现在的读音,pi一声)。丕与不音同。故古多用不为丕。如不显即丕显。假借字不再多做解释,就是这个字当另一个字借来用。比如我们说“大业”,有时就称“丕业”。
(吏)
这是官吏的吏,《说文解字》里称“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史亦声”,吏,就是管理人的人。会意字,以手持“中”。有人认为“中”就是笔,拿笔写字的人,有文化的人,管理人的人。凡是《说文解字》里称”亦声“字样的,都既是会意字,又是形声字。读音是“力置切”,即li四声。
(之1,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941.html